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从题目本身来看,这个所谓的“差生”其实并不是智力上存在问题的脑子差孩子,不是真的差生,只是因为客观原因思维没有被激发,没有觉醒的孩子。那么差生是如何产生的呢?其一,可能是家庭教育的滞后造成的,导致孩子入学之初,学业能力就低于同年龄段孩子的平均水平,这是家长对学前教育认知的偏差造成的。其二,可能是因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本来兴趣爱好不只在所谓的学业成绩上,而学校教育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全面发展,所以看似孩子在学业上处于差生的境地。其三,社会环境,社会就业导向也好,或者对于所谓成功的概念也好,评价太过单一,导致大家认为孩子只要学业成绩不理想,以后无法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就是差生。
对于所谓这类的差生,很多教师抱有善意的同情,当然也有很多教师会漠不关心,因为这类孩子看似没有掌握知识的能力,突破这一点很难。苏霍姆林斯基在本章中举了一个完整的差生思维觉醒的例子,他通过对于这种教育现象的长期的观察,发现了针对这类“差生”的教育的规律。这个孩子叫巴甫里克,其他同学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费很大力气才刚能把字母分辨出来,别的同学能两三次就记住一首美丽的短诗,而他无论如何都记不住,教他的女老师愤怒地指责他:“为什么你不好好学习,我还得陪你补多少课?”从女老师的表现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一线教师的身影---勤劳但无功。首先女老师存在成绩焦虑,她不明白孩子的学习缺乏智力背景的加持,所以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这个孩子的学习究其原因并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事实上,女老师因为自己对于学习方法及策略也知之甚少,所以只能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对孩子进行重复性的练习,不仅会很累,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徒劳无功。女老师将这个孩子鉴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并总结说那个孩子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所以需要教师陪着这样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女教师不仅自己给孩子补课,还建议其家长在家也给孩子补课。女教师真的很负责任,很敬业,她会认为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变得越聪明,但是这样做后,却收效甚微,而且南辕北辙。
当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到田野和树林里,巴甫里克就变得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他对老师和同学讲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判断他不可能是学习落后的学生,因为他有观察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有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他惊奇自己所看到的生物现象,他的想象已经神游出教室之外。而女教师仍不遗余力地鼓励这孩子去抠书本,女教师的负责任反倒没有给到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也正是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一部分不懂得教育规律的老师常会犯的错误,越勤奋,往往越走向了教育的悖论的一面。
但是事情有了转机,当巴甫里克升入初中,课堂上已经不再像小学时那样要求听讲和记忆,而是要求动手去做一些事情,这种课给巴甫里克带来了快乐,例如植物课老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植物老师发现巴甫里克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手指尖上,他可以熟练的嫁接枝条,并且还会思考“能不能不经过嫁接就培育出树苗呢?”他的表现让老师感觉到他的大脑在不停思考,他不单纯要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且是在探索,研究自然界的现象,他的试验的消息传遍了全校,当他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取得成就后,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他开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教师们的课,这样的表现让一些教师感到意外。教师们称他的变化为“思维的觉醒”,当然,这个孩子的变化,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跟那位生物老师善于成功的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他不仅深刻研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同时他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他的知识是牢固的,透彻理解的,后来他如偿所愿成为一名农艺师,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无疑这种教育是因人制宜的,是教育的成功。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不轻易给孩子们贴标签,相信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另外,学校如果能创设丰富的课程,孩子们才有展示天赋的机会,孩子的个性发展了,学科学习也会得到发展,这属于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影响。另外,在智力因素方面,孩子需要大量的智力背景的建设,具体包括阅读自动化及两套大纲,只有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方面的自由,学习才可能有所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