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约2261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2002年,韩培印的儿子胜利考入了西安的一所大学。老韩家境贫寒,随身带着的小本子里记满了十元、二十元的借款记录,以及对儿子胜利的期望,为了让儿子上学,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到西安打工。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考上了大学的儿子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然而面临毕业的胜利却感到了迷茫和强大的就业压力,赚到的钱可能还没有父亲的多。四年的拼搏,换来的却是被现实榨干了的梦想。不知道最后,韩培印是否对于他坚信了一辈子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产生了怀疑。
一位法国影评人看完了全片,觉得匪夷所思,连声询问导演李军虎,“老韩是不是疯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李军虎想了想,告诉他:“在你们的文化里,他也许是个疯狂的父亲,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他是一位勇敢的父亲。”勇敢的父亲,正是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字。
“我不可能再活五十年,大约能再活二十年吧。二十年是多么的快啊,在我三十岁以前,总觉得人生的路是漫长曲折的,可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而是飞快的。大约再有二十年就是我人生的终点站,到那时候我要说再见了。我的人生。再见了,我的儿孙们。”父亲在他的日记本里这样写道。这是一首辛苦一辈子的父亲写出来的诗。影片中的父亲是伟大的,他支撑起一个家,负担儿子的各种费用。儿子是无能的、懦弱的,困境之下既没有理想主义又没有实干主义。
父亲抱着诚实劳动、知识致富、养家教子这些朴实的信念活了六十年,也被社会的巨浪卷在底层不得喘息了六十年。这个世界生了病,难道要怨他自己活的不明不白?
父亲为了能让儿子上大学变卖家产进城打工,而儿子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却无比迷茫,上过大学的他可能赚得还没有父亲多。知识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忍受无比艰辛的生活,到头来却要过更加不堪的人生,这值得吗?父亲给的不仅仅是爱,还是对儿子的重压,而出身和家境又造成儿子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又会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到头来,不免让人有一种悲哀的宿命感。
时代的主旋律永远是衣冠超然之人,旮旯里不甘与挣扎的人是遗忘的大多数。此片名为brave father,韩培印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而儿子呢?失败并不全归因于他的怯懦,还有出身所造成的先天的差距、教育的失败、政策的失误等等。无论如何,这就是时代的印记,并不是不可抗,但我们都无法逃避它的烙印。
大多数人都在评价影片中的这个父亲,或许是和个人经历有关,我更看重的是影片中对于农村孩子读大学是否能改变命运的思考。在农村,读书返贫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谁的悲哀?文化是美好的,相信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文化思维的人,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一遍,他们都会选择文化的充实。但当下如何将美好的文化有效转化成物质?这么听起来好像有些俗,但我相信大部分农村学子读书都是为了改变命运,进而获得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底层的人想要改变,只能寄希望于读书。而如今“读书无用论”“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论调充斥着整个社会,社会的现实也让很多人迷茫,甚至真的放弃了读书。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我出生于农村,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友都差不多出生在农村。现在我已经快要大学毕业了。而与我同样年纪的好友都在忙着带小孩。无一例外。我知道,现在的我以后也不会成为什么成功的人。我曾想过如果我同我这些没有继续读书上学的朋友一样,那么如今,就算我运气好嫁了一个家境不错的老公。那么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孩的妈妈。每天被公公婆婆老公爸妈宠着,给小孩喂饭,洗衣服,这样无知无觉的度过一生。我奶奶是这样,我妈妈是这样,我也可以是这样。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比如今更幸福。但如果你要问我这两种生活选择哪一种,我会告诉你我还是愿意多读书,看到更远的世界。这不是鸡汤,我觉得,即使读书不会让你改变命运,成为一个中产阶级,或者更高阶级。但它是你上战场的一个坚实的铠甲。缺少了这个铠甲你会被敌人刺死,而多了一个铠甲,活着的几率就更大。它当然不会总是有用,努力读书了可能还是会输,但这是社会运行到今天行成的一种现象,努力读书从来不是错的。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读书,你的命运就会改变吗?概率当然比读书更低。
当代青年人的困顿和无神就像片中的胜利,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2002年,中国高校进行了第四次大规模扩招,才使得很多农村孩子进入大学,给农村带来了希望,却也让赤身裸体的农村孩子见证了金甲圣衣的城市人,从而沦为穷奴,更加自卑。影片中的父亲是个特别有眼光、有文化、有干劲、有魄力的人,农村出身的他形成的意识是读书改变命运,而不是性格决定命运。然而他远大的希望和控制权利,却使得孩子从小失去了自我的反应和选择,最终走向宿命般失败的结局,这或许是这部片子最残忍的悲哀现状。
人才市场化的潮流,教育高消费的年代,遍地大学生,学历不再保证财富,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四年的拼搏,父与子所得到的,是被现实榨干了的梦想。这是时代的悲哀,却并不是我们自暴自弃放弃读书的理由。“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该认真思考下,要怎么样以自己的方式,搭上时代的列车,改变我们的命运。
阿比吉特.班纳吉《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中有令人绝望的一句话“他们懒惰而上进、高尚而鬼祟、愤怒而顺从、无助而自强。他们缺乏信息导致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朝不保夕因而放弃投资及时行乐,出身卑微只能自怨自艾自生自灭,一辈子逃离不出“贫穷陷阱”。” 太忙和太穷,在把人一步步变傻,然后更忙更穷。因此,我们作为一群“没有资本的资本家”,我们就必须把我们仅有的最大资本:时间和才智,发挥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