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不在这里具体介绍秦始皇制度本身了,大家百度一下即可。而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疑问,其实,并不在于制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恰恰出在建立帝国之初,制度的缘起上。我们都知道,参与设计秦帝国制度建设的不只有秦始皇本人,还有臣相李斯。他是楚国上蔡人,他之所以步步高升,来到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多半还得感谢楚国的芈氏家族背后的举荐。因为,后者曾一度控制着整个秦国的政治经济与宗族文化。当然,还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宦官赵高,他是赵国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赢政也出生在赵国邯郸,这样一来,秦国在统一天下最为鼎盛时期,上层建筑的权柄都攥在并非土生土长的秦人手里。
而疑点也就从这里开始从这里透露出来。有人质疑说,处在权力顶峰的人的籍贯在异国,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是!它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它向我们揭示了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秦国原先就是个半游牧半农耕式的县侯小国,而改变它旧时面貌的都是外地人,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成就。远有商鞅的变法,近有,韩非子的制秦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而这一切的成绩,多拜他们曾在自己的宗祖国听过,看过,学过,没准多半还试过的政策与法规。可能也正因为本国的成规陋习羁绊过深,自己便怀才不遇。故,远走他乡去寻求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地方。虽然,当时的秦国也并非一张没被别人留痕的白纸,但它有一颗可以接纳不同意见建议的开明之心。从秦孝公执政时便是如此,一直到秦王政时期也没有改变过。
但问题是,统治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不是像复刻一块名表那么简单,因为,和之前的邦国已然有别。而问题就在于,并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即便是有抄的,这日后一路走得走不下去下去也未可知。毕竟,没有先验可寻。
而这里第一个的疑问便是,是谁让秦王政抄到了作业,并给予了他老人家信心呢?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决不是我们上面记述的那几位权臣。虽说,他们的理国智慧超群,但并不具备开创性智慧,比如,郡县制,屯田制,军功受爵制,这都在战国时期那几个国家都试过,而且成败得失基本都有总结。而像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这种具有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就不是拍一下脑壳灵光一闪就能鼓捣出来的了。
而我们易中天老师说,这是功到自然成的典型案例。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点牵强。毕竟,我们的这个特色走了这么多年,好像也没走出个所以然来。更何况,古时的这种翻天覆地式的社会大变革,那时的信息流通又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一道政令下达,随之而来的反馈来的也相当即时。坏的马上便乱套了,好的也马上便好评如潮。所以,功到自然成的逻辑是讲不通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便是随后我要讲的“西学说”,这个学说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外来的和尚会不会念经不重要,他们在介绍其帝国历史时,秦王政倒是会竖起耳朵倾听。尤其是在讲述帝国施政方针与帝国治理这方面的问题时,极为上心。
但毕竟,国与国之间不管是地域文化还是社会民情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他们在统一民心上还是产生了一些矛盾,所以也只能是交换了一下意见。人家采取的办法是统一宗教信仰以此来统一民众的思想观念。而秦王政一听,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并无奈的说:“在我们这个煌煌帝国念什么经都没用。”外来的和尚一听也没辙了!那该咋办哩?
想来想去,秦王政想到了统一文字,而且,他认为,唯有书同文,才能把他治下的百姓苍生的思想都统一到自己手中。但问题是,各国的贵族与士大夫阶层把自己的文字看得比命更重要,看过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英雄》的影片的人,便能略见一二。尤其是那句“秦国可以亡我们的国,灭我们的族,但亡不了赵国的字!”而我们亲爱的秦王政却执意要将它统一成秦小篆与隶书。别说宦官赵高与臣相李斯了,就连外来的和尚都觉得他疯了!而这样的决定,将给帝国日后带来多大的副作用?秦王政不清楚,赵高与李斯心里倒是跟明镜似的。他们隐隐的感觉到这个初创不久的大帝国可能命不久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