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541722/6edbcbd0e991d4b4.jpg)
“我很小的时候对时光就有了敬畏,因为敬畏,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爱惜,就有所企图。我只能寻找一些虚空的东西来陪伴我。我的语言,我的想象,我的表达。在我的书房里,我不再恐惧。在书房,我可以笑傲我的时光。你去吧,你来吧,无论你对我做了什么,我爱你。” ——毕飞宇
在南宁的业余时光,一间中式风格的书房,一个三层的书柜,一张厚实的书桌,小巧而紧凑,占据了我绝大多数的时间。
坐在书桌前,看看书、追追剧,发发弹幕、写写东西,打磨打磨PPT、勾勾画画最新的创意,有时也冲着台灯的灯光发发呆,听听窗外的风雨声,与内心的自己唠唠嗑、聊聊天......
书房很小,但智识的容量很大。三年半的时间,买了很多书,知识的滴灌,思想的撞击,灵魂的唤醒,如缠绕附生的常春藤,裹满一屋。
其实很惭愧,阅读的进度完全跟不上买书的节奏,总是这一次的还未读完,一旦某个纬度里被其它书的信息吸引,立马又下新单了。这让我联想到两个比喻,一个是女人的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一个是关于读书的悖论性,因为无知而去阅读,而越是阅读,就越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书房里很静,但思绪的奔流不时涌动。老子在“守藏室”安静地当着图书管理员,苏格拉底在雅典的街头与人激烈辩论;毛姆用带着口吃的声音说,阅读是我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罗翔老师义正言辞,要用读书这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冷傲慢、自恋自怜的内心;叔本华眼里的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木心若有所思的感叹,凡是令我倾心的书,都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还是它在理解我......
这样的涌动很神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谈,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让自己全方位更加接近下一个更好的自己。
书房的世界很灵动,但外边的世界更广阔。卡夫卡说,书代替不了世界。中国传统的“修身学”更注重“内取之于身,外取之于物”,除了读书,还有对外界事物的体悟和运用,并与自身混然整体地结合为一。
生命摊开如书册,纵横阡陌,躬逢其盛。书册里的智慧与生活的实践,永远都是一个双向有益循环。潜移默化之间,信从与批判,反思与汲取,都得踏踏实实在自己的生活圈检验。
如此,书房的时光里,最沉浸与最陶醉的,反而是先前所言那些发呆的时刻。书里的智慧、前人的经验、现实的处境、未知的挑战......如同一个信息与感悟的集散地,书房成了这个双向有益循环的联结点。
思考的过程很是煎熬,常常为了一个谋划、一个观点、一张PPT上的图片,绞尽脑汁,纠缠反复,但顿悟一瞬的喜悦也是精妙。不曾想,工作中很多新潮的点子与创意,竟是来自这样一间风格略显老气的书房。
毕飞宇说,要在书房笑傲时光。我深以为然。
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一部经典的纪录片《木心物语》。与弹幕里奔腾的感慨、震撼深刻共情。几近泪目。
关上书房的门,出发前往机场,回家过年。
再见,兔年的书房时光!
龙年,我们再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