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6325/fef675d3bbb48b15.jpe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作者闫学提出:每个教师首先是语文老师。我认为,每位教师首先也应是班主任,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懂得怎样全面、科学育人。即使没有当班主任的教师,也应了解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理解班主任的艰辛与压力,以班主任的工作情怀去教书,密切配合班主任。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教师才能收获到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双倍幸福。孙维刚、魏书生、李镇西等全国名师的成长足迹告诉我们:好教师首先是一名好班主任;能做好班主任,才是真正的好教师。
著名教个性化的人需要个性化的教育,班主任应该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环境,让所有的孩子在班级里都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像栽培植物那样,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工业生产;学校不是工厂,课堂也不是车间,不能把学生当作原料,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标准产品。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段关于培植树木的话,我认为是对“护养个性品质,激发主动成长”最好的解释。当有人问郭橐驼培植树木的方法时,他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具体来说就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人的天性是不能泯灭的,决不能认为教育就是要把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天性变成同一个标准下的所谓“优秀”的品性,就如同非要把一颗小草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让一只在水里自由自在游动的小鸭子必须飞上蓝天。我们的传统认为“学而优则仕”,人要做“人上人”,只有出人头地,才是成功的人生……这种通过考试用分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教育评价严重违反生命成长的规律,因此教育者要从观念上改变,真正认识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能达到“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的社会效益。
“本”者根也,“舒”者顺也,只有顺其根,才能使植物枝繁者显其繁、叶茂者呈其茂、硕果者现其果。由此来看“理顺”根本是关键。人的根本说到底就是人的天性,“理顺”根本就是要遵循并护养人的本性,促使其向真、善、美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作用重点在“理”而不在“管”。因为“管”就使得班主任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这样势必就会出现一方要“管”,一方不服“管”的现象,就会出现强与弱、大与小的关于“权势”之争,这样的结果何谈师生间的教育合力?而“理”的本意是治玉,即雕琢玉器。在雕琢的过程中,虽然免不了刀削钻磨,免不了疼痛,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磨砺,美玉才得以显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他(她)们渴望有一天大放异彩,“理”是为了去除包裹在玉外面的石头和边角的废料,帮助孩子们从“璞”走向“玉”,所以“理玉者”与“玉”本身的目的是一致的。一块玉石之所以价值连城,当然有赖于“理玉者”的精心雕琢,但是更主要的是“玉”本身的天性。
在实际工作中“护养个性品质,激发主动成长”的具体做法是: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措施,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定期评选“班级责任之星”,通过赏识、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并培养责任心、集体观念;设立“值周班长制”,使每一个学生参与统筹、管理班级事务,协调生生间、师生间、班级与学校各部门间、家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沟通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开展午间讲坛、读书交流会、才艺展示会、学法指导会、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爱好提供展示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里都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悦纳,培养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将兴趣、学习、理想结合在一起,为成就每一个人的精彩明天做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