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问候语
记得上学时,英语课上,老师说外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今天天气怎么样?”,心里想的是,我们见面,总会问"吃了吗?"“吃的什么呀?”顿时觉得品味差了一大截。
现在,老同学微信聊天,总不忘这个新潮的问候语“你也做微商了呀?”“你也要写作变现了?”"出网课了哈,厉害?"
这都是“互联网+”大环境惹的祸。
我的"互联网+"转型记
每每听到老同学的“互联网+”问候语,我的内心都会小小的波动一番。
我也是互联网中的一个结点,我也需要在这个网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这种波动范围只限制在脑海里,总是不能冲出阻挠,去亮一把剑。
反思自己只想不做,就是没有真正了解要做的事情,没有想明白到底怎样去做,但是,没做过的事情,谁也想象不出来,怎么做才能成功呀。
今天看了一本书《模仿的技术》,要做一件新事情,不知道怎么做时,就要选取样本,进行模仿。样本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模仿不是单纯的模仿样本的动作,而是要模仿其背后的逻辑,模仿其逻辑,在新的场景下使用,呈现新的形式,就是创新。
改革开放的三论
很多培训师,讲创业企业管理时,总不忘拿我们国家的管理类比一下,现在,我也拿我国的改革开放做个样本。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成功的样本,说起邓小平总设计师的三论“猫论”"摸论"“不评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大家都听说过"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看不清事物本质时,不发表评论"。
最后,最先抓住老鼠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也验证了当时环境下的正确行为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也采用的是改革开放“三论”的创新模式。
在这个大环境下,各种自媒体发展的吐火如荼。很多职场中人,借助互联网信息传输不但快,量又多,范围又广的特点,靠互联网创业赚钱,走向成功,实现梦想。
面对创新,需要了解大环境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先做到第一批趟过河的人,验证是成功的模式。
作为个体,要找到跟自己经历接近的成功者,作为成功的样本,分析他成功模式背后的逻辑,进行模仿。
可能有人会说,人家都做过了,我再做就不容易出彩,怎么能在人越来越多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呢?
这就是模仿的本质,模仿分另种,一种是表面的浅显的动作模仿,这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是比较快捷有效的。
现在大家都看懂了互联网的玩法,就需要我们从浅显的行为模仿,转换成样本行为背后逻辑的模仿。
当你把样本背后的逻辑,套上新的外衣,用在新的领域,设计出新的场景,这就是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