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写作有所畏惧,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拉近和它的距离,然而写作其实只是一个进行个人观点表达的过程,按照贾平凹的说法,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写作,那么任何人的表达都是在写作,职业作家和一般人的差距仅在于其对内容的积累和敏感,而这一差距可以通过一些日常习惯的培养来缩小。
表达的需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一些人往往在需要表达的当下哑口无言,在此,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一些经验。
电影和书本阅读同等重要
谈到阅读的重要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可以引领人生的方向。很多人从励志小说励志人物的故事里,获得了宝贵的生命经验,让自己的人生少走了许多弯路。而我从《生命与意识的省思》里接触到宇宙意识,也在史蒂芬·金和亨利·米勒的讲述中遇到相同的说法,于是把写作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阅读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规划方向。当我看完纪伯伦的《先知》,我发现我们现在对于所有问题的看法和他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所以向阅读索取生活的答案很重要。
另外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电影和书本阅读同等重要。对于书本经验的共鸣取决于你自身经验的局限,而电影则不同,其更直观的画面表达,让你对未曾经历的经验也可以获得与片中人物相同的感受,它对你的个人局限进行了极大的补充。
其实不只是电影,你从画家、作曲家等各行业的人身上学习如何写作,其实同从作家那里学到的一样多。
如何打造自己的书单
其实阅读也是要有缘分的,有时候缘分不到,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就到不了心领神会的境界。
__余华
一个人必然需要钟爱阅读,才能从阅读中汲取养分。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效的刺激,每个人的刺激方法不尽相同,但如今风靡的读书会,每周一次的约见,彼此督促鼓励,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等你渐渐将阅读的兴趣培养起来,可以静下心,坐得住,那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量化式阅读×
我以前会规定自己一年或者一个月要读多少本书,我把这归为「量化式阅读」,但我发现我时常会纠结“是否需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翻完”这样的问题,哪怕我觉得这本书不适合我,但它在我的计划里,我需要完成它,才能打卡开启下一本。
最终,大多数时候我的阅读是不快乐的,我不知道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了,阅读仅仅变成了一种任务,而且完成不了,那些保存的名人推荐书单,永远都只是一堆文字,和我产生不了连结。
后来,我开始改变,如果对一本书没有特别的感觉,我就不去读它,一,它可能不是好书,二,我和它的缘分不到。我不再去纠结“为什么我看不懂”“为什么别人觉得好我却没感觉”这样的问题,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需求。阅读应该给予你的是乐趣,而不是别人说它怎么好。
裂变式阅读√
那一个人需要如何才能摸清自己的喜好,开出属于自己的书单呢?这里我把自己的方法归为「裂变式阅读」。
每个人的阅读史都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看到什么就读什么。但你在看一本书时,作者必然会在文中提到另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一首歌,如果作者的描写或者引用的内容让你对它们产生兴趣,那你就去找来听找来看。这样你看完一本书,可能会知道10个作家的名字或者作品,再通过看这些作品了解更多的作者和作品,这样环环相扣的阅读模式我归为「裂变式阅读」。
「裂变式阅读」是一种可持续的阅读方法,它可以贯穿你的一生。通过「裂变式阅读」,你将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库和认知体系,通过裂变阅读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经验的总结,你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摸清自己在阅读上所偏爱的风格、作者和作品,之后你便不再需要依赖别人的推荐,你只需翻一翻书本简介,或者作者生平,亦或是看某篇文章的开头,你就知道自己是否有必要读它。用「裂变式阅读」建立起来的阅读体系,是带有你个人特质的,哪怕你看到网上火热推荐的书单,也不再会盲目的照收不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内容备忘记忆法
当你知道读什么之后,我们来解决读完记不住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困惑所在。不过,其实我不太建议把整本书的内容记下来,这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你只需要记住对你有共鸣的内容即可。
关于如何加深对内容的记忆,我分享几个个人颇有心得的实战方法:
简短的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书,第一时间把你最原始的感受记录下来,或者书中一些段落和例子的摘录,之后当你需要的时候,只需要从这个笔记库里翻找,而不需要重新再翻一遍书籍,极大的降低了工作量。
备忘设备
用手机里打开率最高的设备来记录内容。我一般用两个:相册和微信的文件传输夹。相册建立文摘专辑,把书中的段落、好的微博图文拍照存档(微博的点赞功能也可以用来做此备忘,不过很多人喜欢删博),不时翻看,加深记忆;微信的文件传输夹,用于记录好的标题、句子、视频或文章链接,我经常发表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时候,就会到那去找文字和配图。
善用搜索引擎
人的记忆有限,我也经常想不起来一些之前看过的内容,这时候就凭借记忆中的内容去找,比如用大概的剧情搜索电影,或者关键字搜索,比如歌曲、标题和句子。有时候可能第一次搜索的结果中没有答案,但它会激发你第二次搜索的关键词,直到找到你想要的素材。
主题阅读
阅读模式很重要,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你是为了什么而阅读,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叫做: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简单的讲就是问为什么,你设定你的阅读目的,并在上网、看报纸、看杂志的过程中,寻找该目的相关的内容来阅读,这时候你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阅读。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从张向东的《短暂飞行》里看到他推荐《夜航西飞》,我便找来看,之后被书中描写的非洲吸引,于是找来书籍《走出非洲》以及同名电影来看,与此同时,我在平日的浏览中关注到微信《有一个开普敦,只有我们知道》和《在非洲的500天》,而得知海明威写过一个小说叫《乞力马扎罗的雪》,我又去找来看。这就是一个主题阅读的过程,我对非洲产生了好奇,于是搜寻所有我感兴趣的相关文字来对非洲进行进一步的全面认知。
有人问主题阅读如何划分主题,我想说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你就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阅读即可,你喜欢天文、地理、生物,就去找相关的内容读,或者你喜欢哪个作家,就在某一期间去集中看他的作品,比如我看《树上的男爵》,得知它是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其中一部,那我会去找剩余的两部来读,再比如我喜欢看讲述家庭日常的电影,我就去找日本的电影来看,尤其是导演是枝裕和拍的片子。
关于主题阅读,你只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给你开的书单,阅读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阅读的兴趣,假如没有,那就是不对的,如果有兴趣,不管读什么,都可以。
阅读敏感度
其实你在想要写一篇文章,或者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是早就存在这种诉求,也正是因为这份诉求的存在,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所有接受讯息的触角打开,让你可以快速的从过往的阅读积累,或目前正在阅读的内容里抓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这里就涉及到对内容敏感度的问题。
关于敏感度,我再以上面看非洲相关书籍的经验为例:我因为张向东的推荐看了《夜航西飞》,后来因为「非洲」去看了一系列的书、电影、微信,同时,我又想到张向东在书里提到「开普敦」,而「好望角」在开普敦,它让我回忆起之前看过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这就是敏感度,我用「非洲」「开普敦」「好望角」这些关键字实现了现在阅读和过去阅读的思维跳转和连结。
再比如,我很喜欢厦门的中山公园和白鹿路,但我每次去这两个地方都是分开去的,后来有一次无意间从信义里走过去,竟然把这两个地方串了起来,就是这种感觉。你的阅读积累,很大一部分是独立存在的,就像这两个地方在我原先的记忆地图里是分割开的,但是等你有了敏感度之后,它们就通了,你的地图也形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整体,到那时候,你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进行时的阅读,会和你之前的阅读经验和内容联通起来。
如何培养阅读敏感度
如何培养敏感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留心生活,我将之归为「场景阅读」。作家即使在不写的时候,也在观察,以便寻找一些能用的东西,但他不必有意识地观察,老想着怎么去用。一开始可能是,后来,他只是将他观察到的东西存入他所知所见的大储藏室,知道这一点可能有用即可。
生活是个巨大的素材库,而且你有天然的优势,你身处在环境当中,你可以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它。《少年迈尔斯的海》写的是一个10几岁小男孩的故事,他在里面说了一句话:“不是我见的多,而是我是唯一一个在看的。”就是这样。我们不是比别人懂的少,而是比别人看得少。
很多人觉得下班之后很累,回家的路上就戴着耳机听课睡觉,完全不知道每天上班的这条路上发生了什么。但有的人不一样,他在路上把自己的所有感官打开,看路上的风景变幻,看周围的人在说什么。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就像有的人坚持到家之后阅读半小时一样。
关于敏感度的培养,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拍照,我从七八年前有第一部手机开始,坚持每天都拍一些东西,一开始像素很糟糕,大多也是瞎拍,但是通过这个习惯的累积,渐渐你会意识到你开始能够关注到一些别人不会注意到的东西。
写作宿命论
无论人做什么,终究逃不开“惑”字,于是写作便发生。写作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对过去、对自己、对世界,乃至对这个时代的认知,而一个人的阅读史一定意义上也是他的写作史,随着你看的越多写的越多,就能渐渐找到自己的模式。
当你想要表达,却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和文字进行准确的表达,那就去学习他人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我推荐阅读余华《我的文学道路》的演讲稿,他详细的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牙医,从学习如何用“引号”开始到职业作家的蜕变历程。
如何克服对写作的恐惧,我建议从写日记开始。很多人的「不敢」在于怕他人笑话,觉得自己写的不好,而日记的私密性,让你可以肆意的发挥,你可以用它做任何表达的尝试。其实很多作家的伟大作品都是在写他们自己,像亨利·米勒著名的「南北回归线」,包括他的殉色三部曲,都是写的他自己,所以同一作者的作品人物间会有某种相似。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人这么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也一定在他人的身上发生过,不要否定你的经历,它们在他人那里一定会有共鸣,不要觉得他们没有价值就不写出来,所以余华说“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用自己的经历写出的文章,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这也是我一贯的态度: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练习写作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写笔记,现在很多人通过分享笔记,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把自媒体做得很好。写笔记,是个利人利己的事情,你可以将你所学变得更加牢固,也可以让他人学习到有用的知识,但重要的一点,写笔记的时候要懂得取舍,把你具有共鸣的东西分享出去,这也是让你的笔记与众不同的地方。
总之,当你想要写的时候,记住海明威的一句话: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
@我叫杜杀
用感动过我的丨等待着丨将你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