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在《改过实验谈》中写到: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首先,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
深以为然!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常说知书达礼,儒家的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中华血脉中不可动摇的精神属性。
可现实社会,很多人以为这都是老古董了,过时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仁义理智信,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什么温良恭俭让,这是个竞争的社会,什么都得争,你让别人不让,难道让自己做一个傻瓜?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c83564a667b78a30.jpg)
却不知,人们的骨子里,都对仁义理智性充满敬仰,最坏的人暗地里也佩服好人。
孔子早就说过,人无信而不立。可见与人相处,信誉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凡事都从自身出发,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试问,这种人谁敢与之交往,又能走多远呢?
所谓争者不足,让者有余。
中国人是很奇怪的民族,只要你让对方高兴,他是很讲道理的。
其次,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c25fff2bee22c3e0.jpg)
这让我想起了孟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日行一善。一年就是360善,老话讲,行善之家必有余庆,行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太上感应篇曾说,福祸无门,为人自招。
如果想要运气好,那么就要与人为善,正念、正言、正行,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
最后 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96d5596aeb385304.jpg)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佛陀也曾说有两种人最为可贵,一是不造恶业的人,二是知过能改、并且忏悔永不再犯的人。
我们不是先贤哲圣,我们不是高德大僧,我们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就会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
人生是一场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并不一定就要出家,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
只要修得清净心,又何惧世间繁华。
正如林徽因所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学,省,改,改过之次第,一一践行,必有所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747346893466054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