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有诗句这样说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红旗渠儿女,我想它诉说着的同样是我对于脚下这方热土,对于这条润泽了万亩良田的生命之河的一份真挚情感。
自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既有自然环境条件的艰苦恶劣与客观局限性使得太行山下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持续抗争、不断找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中渐渐形成了实干与苦干兼具的品性。他们凭借自己愚公移山般实实在在的倾力付出一步一脚印地闯出片天地来,足迹遍布北国南疆,横跨大洋彼岸及至海外各地,“建筑之乡”的美誉就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的最好佐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朴实无华,却又不乏与生活斗智斗勇的经验与智慧。对水的殷切渴求与千年祈盼是横亘在这片土地上的永恒主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水源匮乏的特殊时期,一批又一批坚定不移的革命工作者高举红色旗帜夜以继日的奋战在百里太行山上,他们呐喊出“不引来渠水誓不还,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铮铮誓言镌刻出了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不朽浮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终实现了借由一县之力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悲壮之举。用一代人的无悔青春成全了无数后来人的美好明天。
那些曾经战天斗地的先辈们历史不会忘记,百万林州人民不敢忘记。虽然现在我们已不能完全得知他们的名字,但血洒太行的时代悲歌依旧在华夏大地被不绝于耳的经典传唱着。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早已化作了太行山上的一块块红色岩壁,日夜守护着穿山而来的无声碧水;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从未曾与你我远离,他们于人声鼎沸的繁华街道与我们擦肩而过;然而他们中的更多数人却是回归至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里安详地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又是一年金秋至,念及故人泪满襟。瓜果飘香的时节,在某个慵懒的午后,当记忆的闸门打开,纵使天空中任性贪玩的云朵也不禁驻足观望,侧耳倾听他们为渠畔嬉水的孩子们讲述那已泛黄了的过去。他们从人民中来,无声无息的复归于人民中去。正是这一位位平凡的无名英雄才成就了这条非凡的“希望之渠”,一水门前绕,幸福洒心田。也正是由于他们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才得以凝聚成了一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盼今朝千年梦圆。如果你愿意走进这片土地,你就会深深地了解到,红旗渠主干渠竣工通水时,倾泻而出的清冽河水奔腾着的声音,那就是从远方传来的与幸福有关的佳音,那就是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听到过的最美妙的歌唱,且不要问雀跃着的水花焦急地奔赴何方,它们早已载着满满的喜悦涌入了千千万万林州人民的心坎里。
多年过去,日益彰显和被人传颂的红旗渠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不变的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精神的跨越式发展实践与传承。
“引漳入林”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建之于民,用之于民,时至今日仍发挥着她不可替代的实效性功能。“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这是林州大地上老一代护渠人甘于奉献的静默之语;讲好红色旅游故事,深化红色精神内核,传承好红色旅游发展基因,整合区域内异质化旅游资源为共同实现将林州建设成为世界人文山水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域式城市旅游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而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是新一代红旗渠事业引领者和开拓者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朋友,当你驱车缓缓地向这里行进的时候,你会发觉那些高歌着的颂扬之声在这些天性质朴的人群中好像是略显喧哗的,你的目光所及之处,他们依然是最初淳厚可爱的样子。
“青山不改山未老,绿水长流水常在。”听,是谁在不知疲倦不眠不休地拨开历史的尘埃,浅吟低唱着半个世纪前那段水长城的往事?时间的手篡改了谁的容颜,又让谁飘然逝去了呢?人虽已远,但鲜血染就的故事永不会谢幕,试看后来人如何续写“悦太行”的崭新篇章。如今重拾“千军万马战太行”这卷浓墨重彩的巨幅丹青画制,它是否在你的记忆中斑驳褪色了呢?不,我相信,前人铸起的这座精神丰碑屹立在绵延的太行山巅,经得起任何时代的考验,始终为我们指引着革命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让我们聆听那时的号声嘹亮在今日的你我灵魂最深处叩击起的阵阵回响,见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藉由人民群众之力改写和创造——在滔滔的历史中,在如画的江山中刻录下的历久弥新的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