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房工作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老人家,他每个月都会过来药房买些备用药,有一段时间没来了。后来听说,他长脑瘤了,半年前体检还是好好的。我们那会都有疑惑,这是一位退休老人,每年都会做两次体检,难道体检都没有检查出什么异常,突然就得了这病?
我们一种以来对于健康的理解,就是不生病,预防疾病,采取的方法是体检。可当有一天我看了《失信医疗》这本书,才知道我们之前的观念不全正确。
书里乳腺癌早期筛查的例子,让我记忆犹新。在美国,标榜着“早筛查有利健康”的乳腺癌筛查,真的能达到预防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有充分证据表明,乳腺癌筛查对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并无实际性改善作用。
这样的筛查,除了筛查出确诊病例,也有因为观察细致,找出了一些“看似不正常”的情况。而往往这些情况会导致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治疗,甚至误诊。
每一个疾病的筛查,都会导致这个疾病的治疗被放大。更让人担忧的是,冗余的治疗可能诱发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在发现癌症的时候,担心癌变的转移,都会采取切除的这个治疗方式。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情况,如果没有做手术的情况,癌症它也是有可能消失的。所以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已经切除的组织没有办法复原,没有这个机会了。
由此可见,早期筛查而引起的过度诊疗,并不能提升存活质量和延续寿命。
“我们应当从治疗的负担和成本角度来考虑如何增进健康并延长寿命。”书中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虽然近年来关于健康的教育举办次数不在其数,但我觉得民众的意识显然还是模糊的,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更是迷茫。
家人之前做了肠镜显示有肠息肉,医生建议做手术切除。因口罩原因,延迟了3年前段时间才把这件事落实。第二次就医的时候,我问医生,肠息肉不是在做肠镜检查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切除吗?为什么上次不一起做了。他给予我的回复是上次在门诊,而直接做手术必须住院。我当时就心里匪夷,为什么之前不说。这是否能理解为过度医疗了呢?
还有的是,我们的现状是有病去找医生,但是我们好像很难全面了解为何会得这个病,因为我们了解到的都是一些片面知识。“尽管向医疗保健领域投入巨资,我们却未曾真正关注郭影响健康的本质因素。”这或许就是问题所在。
对于健康的定义,我们不只要在乎“预期寿命”这一维度,也要关注“存活质量”这第二维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