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用质朴的句子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
记得在初中的课堂上,老师曾这样讲:通读全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但在作者质朴的行文中读来,却总能催人泪下。
以前总把情感的表达聚焦于作者身上,主要讲解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其实文章中同样体现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今天我们来看看,《背影》中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儿子的。
我们就从父亲简单的语言表达中说起吧!在作者的笔下,父亲说话并不多,但是每一句都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
第一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至简之言蕴含了丰富的爱子之情。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里满院狼藉的样子。这是何等的惨淡甚至悲惨,家中光景如此,朱自清作为一个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学子,20岁,家庭变故给他带来的打击是很大的,当他簌簌地流下眼泪时,我们可以体会到此刻的作者对这个家庭的未来也许看不到希望,对于自己未来的路也许也看不到希望。我们设想一下,这样大的家庭变故会给他带来什么?是希望?还是无望?
同样心里难过的还有父亲。父亲虽然很难过,但他能意识到自己此刻还是这个家的一根柱子,这根柱子如果倒了,那儿子的处境更难,对儿子的影响更大,唯一能做的就是挺着,再难也挺着,挺着就是希望。让儿子从父亲坚挺的身躯看到希望。并且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只要我还在,家就在,你在外努力求学,回来后家里仍有父亲,仍有你的亲人,仍有对你的牵挂,仍有一个人在家里等你。父亲仍旧是一个精神依靠。这带给作者是希望,是精神的安慰与心灵的力量。正在流泪的朱自清听到这句话心里会获得莫大的安慰。
爱孩子,要在绝境中给孩子以希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5da82dd7489f2496.jpeg)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頗踌躇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天底下,只有父母最担心孩子,交待给谁都不放心,给茶房交代的再甚是仔细,还是比不上自己的亲自到位。这是一种惦记,一种牵挂,这种牵挂没有当过父亲的人是无法体验到的。送孩子到车站,自己决不能缺席。
爱孩子,父亲从来没有缺席。
送到车站,本来父亲的陪伴到此可以结束,父亲可以原路返回,去谋他自己的事。但是总感觉还能为儿子做点什么,于是东瞅瞅,西看看,环顾四周,就看到了橘子。趁儿子等车之际,去买一些橘子来,让儿子路上吃,这样仿佛才算送完。于是就有了爬月台买橘子的感人画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feb67f4062e45b36.jpeg)
一个上年纪的胖子,爬上又跳下,一系列动作都尽收在“我”的眼底,可谓是为买橘子而倾其所有力气。然后“扑扑身上的泥土,显出很轻松的样子”。父亲挂念儿子,却不希望儿子对父亲有丝毫担忧。
爱孩子,倾其所有,不图回报。
父亲对儿子是无死角的爱。
父亲的举动反而激活了作者的情感细胞。
带给孩子感动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斗志。因为感动能唤醒人消沉的意志和沉睡的心灵。此刻作者的眼泪,是一个混合体,既是感动之泪,也是自我激励的激动之泪。此刻的他生命已经充满张力,满怀斗志。
“进去吧,里面没人”。简单的一句。表达出送行圆满结束后的内心踏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9c2c2297efe08c5a.jpg)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又是简单的一句,却道尽了对儿子无限的牵挂。
这是一位极其普通而又朴实的父亲,也是一位内心坚强而又心思细腻的父亲。
在什么时候该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把握的很到位,他慈爱,心思又细腻的像一位母亲;他坚强,困境中给了儿子山一般的依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