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这几天我一直在追热播剧《人世间》,刚看到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双双考取了北大,而小儿子周秉昆从小就不爱学习,初中都没读完,长大后在家附近的酱油厂当工人,直到母亲病重,卧床不起,他一个人默默扛起所有的家庭重担,无怨无悔地照顾一家老小。
毫无疑问,他是周家最孝顺的一个孩子,也是陪伴父母最多的一个孩子。
而从面子上来讲,周秉义和周蓉有才华、有能力,考取名校,为周家光宗耀祖,为父母脸上增光。在大年初一,周父带着全家拜年的那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周父在街坊邻居面前那份发自内心的自豪。
如果用冯化成的话来讲,孝义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者同样重要。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校长在家长会上的发言,他说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养,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没有资质的孩子是来报父母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读书没资质的孩子,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火锅,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
的确如此,我就是那个读书好的孩子,但是现在我离家千里,每年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了孩子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探望父母。这几年因为疫情,回家的间隔越来越长了,每每想到这里内心都充满了愧疚。
记得有一次父亲身体不适,他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去医院挂号、看医生、办理住院手续。他觉得没什么大问题,都是老毛病,所以就没有惊动我。他说你那么忙,那么远,告诉你只是徒增担心。
但是在病房里,当看到其他老人的子女跑前跑后,三天两头地来探望,父亲的心里突然有一丝惆怅和失落。但他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还是后来母亲偷偷告诉我的。
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了,每周都跟父母通视频电话,但我觉得打再多的电话都不如亲手为父母倒一杯热水,烧一顿晚饭来的实在。所以我常常羡慕那些留在老家的同学,他们有更多的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高中时有个好朋友丹丹,读书时成绩垫底,全班几十号人就她连个大专都没考上,她说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一看书就头疼,好在她人比较活络,情商高,又勤快,高中毕业后就踏入社会,跟人去学做面包,然后开了家面包店,虽说不是大富大贵,倒也衣食无忧。婚后她跟父母住在一起,这周带父母下馆子,下周带父母泡温泉,这个月带父母短途游,下个月带父母长途游,把父母的晚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羡煞了众人。当我们朋友圈都在晒娃时,她的朋友圈在晒老父老母,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两位老人的幸福和满足。她虽然读书不好,虽然没有走出小城,但是她的父母却因此得到了最多的陪伴和呵护。
有句话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许这句话只是适合像我这样离家远去的游子吧。
所以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疫情早点结束,可以多回家看看,帮妈妈刷刷碗,帮爸爸捶捶背,尽量弥补不能常伴左右的缺憾。
(2022年度营第20篇,1203字,累计32842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