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成年人如何摆脱依赖和责怪,达到“成人状态”,自如面对生活的书。
但我觉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们育儿也不乏启发。
蛤蟆先生的原型来自于《柳林风声》,他爱闹爱笑,和谁都能打成一片。
但是这样的他在一次旅行回来之后突然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在故事中,蛤蟆的自我嫌弃令人印象深刻,自我嫌弃的情绪造成它严重的精神内耗。
他陷入深深的沮丧、无助和悲伤,却无力挣脱出来。
他缺乏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讨好别人。
他不敢表达愤怒,却又痛恨自己的软弱。
他找不到自己的优点,甚至找不到活着的价值。
蛤蟆先生的状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蛤蟆先生,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突然陷入爆发式的消极情绪中,自我评价降低。
我们大概也都体验过不由自主讨好别人的状态。
我们身边也总会有那么几个被认为是“讨好型人格”的朋友。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他小时候是出名的嘴甜会讨喜的“好孩子”,长大了是出名的好说话会帮忙的“老好人”。
可是这样的他也曾那么焦虑地告诉我,他有多迫切多卑微地去讨好他人,以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表扬。
他说,他感觉自己的心里仿佛有一个大坑,只有得到了他人的认可的时候才能短暂地被填满。
而很快,他又会更加努力迫切地继续去寻求认可。
但是,一旦别人不认可他、批评他,他就会觉得自己一下子坠入深坑之中,不见天日。
他会因为别人一个小小的不满眼神,立刻陷入自我责怪的漩涡之中,认为自身的存在缺乏价值。
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自我认同感。
当我们的内心不能给自己提供价值感,我们就只能不断从外部汲取。
我们放弃了自我认同,把自己全部存在的意义都交给了他人的评判的时候,就如同一艘在大海上颠簸的小船,舵手放弃了掌控。
小船只能随着他人评价的浪潮起伏,他人赞扬肯定就起,他人批评否定就落。
这样的小船自然会渐渐迷失方向,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最终只是随着他人的评价打转。

因为接触到过几个这样的例子,所以我在看到那些格外乖巧会讨喜的孩子时,心里就难免会有点小小的不安。
我每次因为“被讨好了”而夸奖孩子时,总会格外小心。
我会特别想问问孩子,你如此小心翼翼讨巧的言行,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你觉得我听了会高兴?
我会很担心,因为我的夸奖,强化了孩子从外部获得价值感的体验,而渐渐忘记了,即使没有人夸奖,他也依然是他。
我们要如何保护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避免他们成为绕着他人评价打转的“讨好型人格”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需要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充分地让孩子了解到: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
我不会因为你讨好我而更爱你,也不会因为你不讨好我而减少我对你的爱。
我也许会喜欢或者讨厌你的某一项行为,但我绝对不会因为喜欢或讨厌你的某一项行为而改变对你的爱。
作为成年人,我们理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快乐或者愤怒全然归咎于孩子的表现,因为孩子的表现是孩子的问题,而我们的情绪是我们的问题。
当我们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不会事无巨细挑剔孩子的行为,孩子就自然不会认为用尽心力才能讨好你,才能获得爱了。

第二,要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如弗洛伊德所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否认,无视,压抑情绪,其实是在伤害自己。
否认、无视、压抑孩子的情绪,也是在伤害孩子。
凡是存在,皆为合理。
我们要学会正视并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啊。
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安心表达自己情绪体验的环境,让孩子明白,负面情绪是被允许的,“说不”是被允许的。
他的喜乐悲伤,都是被允许的。
他可以放心大胆地表达,我们也会无条件的接纳。
关于情绪管理,我们也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为了孩子,你也该学学情绪管理。

第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作为社会人,我们都逃避不了各种比较,孩子也一样。
但我们可以给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参考系。
“虽然我这次考试在班里只有中等,但我比上次成绩好了。”
“虽然我拼音还是没有都写对,但是我又多认识了几个新的拼音。”
这些看似自我安慰的“傻话”,其实都是在告诉孩子,最大的对手,只有自己。
这是在帮助孩子把目光从他人身上放到自己身上,渐渐放下对他人评价的执着。
他人的态度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但我们总能为自己的进步喝彩。
不要把他人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不要把他人的评价当成我们的全部。
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减少对那些短期行为的关注,而是更多的关注于那些长期稳定的品质。
比如“虽然我跳绳还是不熟练,但我依然在努力练习。”
虽然孩子暂时的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明白,暂时的失意并不能定义他。
只要他还在努力,他就能做出一些改变。
总有一些事他能做好,总有一些事他做不好,但这些都不能定义他。他还是那个他,努力变得更好的他。
当孩子为了一件事付出了很多,却依然没有如愿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喜爱时,我们也可以用以下五个问题来帮助我们的孩子:
一、 你最初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
二、 你在做这件事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呢?
三、 你为什么想要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喜爱呢?
四、 别人的肯定和喜爱对你意味着什么,会影响你选择做这件事的决定吗?
五、 你在这件事里收获了什么?是别人的肯定和喜爱,还是过程中收获的体验?
也许,最初,让孩子理解除了他人的肯定和喜爱之外的事件本身的价值是有些困难的,但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会让孩子渐渐明白,他人的评价并不是全部的意义。
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全部的意义。
只要我们是因为自己的想要而开始,
只要我们在过程中竭尽全力、乐在其中,
只要我们在结束时问心无愧、有所收获。
那他人的评价又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希望开始,我们享受过程,我们就能问心无愧地接受结果。
这样的体验多了,孩子就会明白,意义感来自自己,价值感也来自于自己,只要自己对自己的付出感到乐在其中,那他人就无权用他们的评价来判断我们的价值。

源源不断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只能来自于我们自己,来自于我们坚不可摧的信念,来自于我们被爱与温柔包裹的内心。
当我们不再向外汲取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
我们可以带着快乐和满足感去帮助别人,也可以坚定地对他人不合理的请求说不。
我们不再勉强自己,我们不再委屈求全。
不论他人的评价如何,我们始终认可自我的价值,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足够的力量。
这份力量我们的孩子生而有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好好保护这份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