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过对“价值观”解读得最牛的一个说法——“有的人带着价值百万的手表让自己显得名贵,而我的价值观是,因为这块表戴在我的手上,这块表显得价值百万。”
这可不是谁都敢说的话,说这话的是一个外表看似文静温和的女子——韦慧晓,海军,目前是郑州舰的实习舰长。
不想在文中赘述她的与一般人不一样的追求和努力,敢于说出这样“牛”的话,已经足以证明她的成功和非同一般。
最终成为“牛”人的,一般都敢于“选择”,不会在现实和梦想间钟表般摇摆不定。
可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常说,要变成牛人,一定要很努力。这话没错。但是,努力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成为牛人的那么少呢?
因为在努力之上,还有更高维度的因素,就是选择。
——选择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最重要因素。
比如马云,在他的同龄人中,起初并不出众。他参加高考,连考三次才考上大专,碰巧赶上学校专升本,才能拿到本科文凭。
他和小伙伴一起去找工作,其他人都被录取了,他是唯一被淘汰的那个。
可是后来,他选对了一条道路:做电子商务。这是他后面一切成功的起源。
所谓选择,主要是选去哪儿和怎么去。也就是你要走什么路,以及通过什么平台前进。
阿里巴巴早期员工的经历是绝佳例证。马云在南非的一次演讲中说到:
“阿里巴巴B2B业务IPO的时候,我们有300个人成了百万富翁。我问了我的同事三个问题。你们成为百万富翁是因为你们比其他人聪明吗?他们说不是,我们都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你们勤奋工作么?也不是,有很多人都很勤奋。聪明人都去IBM和微软了。猎头根本就不来我们公司抢人。”
这些并不比别人聪明、也不必别人勤奋的人,却获得了比同样聪明和勤奋的人、甚至更聪明勤奋的人更多的回报。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选择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平台。
那么选择好了方向和平台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有好的“方法”。
牛人比大家学习更好,工作更高效,可能不一定是他比大家聪明,而是他用了好方法。
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技巧”,所谓“苦干加巧干”,“巧干”就是注重了“技巧性”。
不过,本人以为巧干与个人的智商虽然关系很大,但情商高的人,使用技巧的能力会更强。更懂得融会贯通地把过去从书本上学的和生活中感悟到的融合起来,形成拓展性思维,这样的能力,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所以,苦干者多,懂得巧干者少。
当方向对了,平台也选好了,也有了好的方法,接下来比拼的当然就是谁更努力了。
雷军虽然说了“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可是他能飞不仅仅是因为风。事实上,雷军被称为“互联网”劳模,年复一年地每天工作16个小时。
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位女舰长就说了,24小时都感觉不够用啊!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回答别人的问题:“你闲暇时喜欢干什么?”时,他答道:“我没有闲暇时间”。
在格拉德维尔的《异类》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经过1万小时的刻意训练,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一名专家。这里的“专家”,应该就是平常人眼里的“牛人”。
平常人通常也很努力,但又最难坚持。毕竟,在舒适区的努力是愉悦的,但是在挑战区的刻意练习一定是痛苦的,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目标的激励,我们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不愉悦的事情。
愉悦的努力,是要让自己看到梦想和希望。牛人为什么比普通人更能坚持?因为他们的梦想更清晰。
马云看到了互联网的未来是美好的,所以能坚持;女舰长的梦想就是能亲自指挥一个战舰,所以她能坚持。
唯有梦想是让自己能战胜单调枯燥,能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最终迎来胜利曙光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季羡林说,成功=天资+勤奋+际遇。
牛人是全面的竞争。一个人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用正确的方法、长时间地努力,再加上一些运气,才有可能成为牛人。
但现实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内心所热爱。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一个过程。而且,多数人都属于后知后觉。
想成为女舰长的韦慧晓是在34岁那年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职业是做一个军人。
而成为军人的唯一通道就是考部队的博士生。而部队招博士生最晚的年龄要求是35岁。她努力争取,虽经历曲折却如愿考取 ,成为同学中年龄最大、也是唯一的女生。
这还不是她获胜的终点,这个看似前一段时间奋斗的终点,成为了新一段征程的起点。
接下来,“牛人”又开启了作为“牛人”的新一轮努力加坚持!
当然,其中还不乏难以说清的“运气”。
不过,正如“机遇总是青睐做好准备的人”一样,运气也常常眷顾那些懂得用睿智去选择,用勤奋去努力,用梦想去坚持的人!
欣赏女舰长韦慧晓说过的另一句话:最好的工作状态就是马不扬鞭自奋蹄。
我想说:您“牛”的样子真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