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作业是我开的题。从周一就想写,但还是拖延到周六早上。想着,焦虑感沁然而来,拨开被子,打开电脑,战拖开始。
我先把脑子释放开来,什么语法啊,逻辑啊,丢一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因为“一切初稿都是狗屎。”———欧内斯特·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 ,我写,再写,继续写,与拖延抗击着。
不觉,记录反思日记有4月又25天。习惯慢慢建立。就像一开始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用左手刷牙一样,通过120天刻意练习,现在左手可以熟练握着牙刷刷牙。我想只要愿意去做,我还可以左手熟练吃饭,写字。只要想做一件事,加上持久下一个笨功夫一定能做成。所谓结硬寨,打呆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先说几个具体的例子吧。
1.我的沟通拖延症。老板让我去联系客户,商量一下客户的文案写作的问题。可是我迟迟拖延去打电话。我把这个拖延习惯记录在反思日记里。最后深度分析起来,原来我骨子里是一个有轻度社交障碍症的人啊?从根子分析出原因后,我就下笨办法改进啊。但改进不是硬生生地“盯着钥匙孔找钥匙“——盯着给客户打电话这件事开始改起。我从自己其他社交习惯开始变:1.不独自用餐,尽量每天中午与不同人坐在一起用餐;2.在商务活动中主动与陌生人攀谈;等等,慢慢地改变一段时间,不经意发现自己给客户打电话也不拖延了,这个拖延症治好了。
2.朋友的读书拖延症。朋友总说自己懒,很渴望多看书学习。3个月前,我送了他一些书,推荐他阅读。可三个月之后,这些书他连塑胶纸都还没撕开。他老说原因是自己懒,没时间看。可帮他分析了一下才知道,真实原因是他有阅读障碍症。帮他分析了这个原因后,我就推荐他去听喜马拉雅的音频书,没想到他在听书上倒是不拖延了,因为从根子上找到了拖延原因,改进方法,拖延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3.同事不愿走新路的拖延症。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建设速度迅猛,一年间,新修了好多路。朋友开车很不爱尝试新的路,我每次都告诉他走这条新路会更快更好,但他总是拖延说下次再走。帮他分析一下,尝试走新路就会恐惧,因为怕走错了走丢了,这反映出他骨子里是个保守求稳的人。分析后,我帮他从别的方面切入改进。比如,我和他一起出差到陌生城市,就逼着他别躺在宾馆里,出去到处转转,买些东西给家人。旅游时,逼着他不要跟团,自由行。现在他特别爱尝试新的事物。
反思拖延的习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正所谓,我懒其实不是懒,我不喜欢打电话其实不是不喜欢打电话,我不爱走新路其实也不是不爱走新路。
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和原因,你是不会改进的。反思日记中记录自己拖延的原因,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