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孔子多少年

作者: 阿拉冈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09:44 被阅读0次

    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中,张雨绮对邓超说“我全身都是宝”,这句话用来形容孔子的智慧,也算贴切。曾经,我以为孔子是迂腐的;现在,我开始觉得孔子是伟大的。自己看法的转变,暴露出自己潜藏在潜意识里对许多不熟悉的人事物的轻视和误解——我有罪,还好不是死罪。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集子,被史学大家钱穆先生称作“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这也是我刚开始刻意排斥孔子及《论语》的原因,当前有太多挂着“必读”、“含泪推荐”、“深度好文”等字眼的文字,恰恰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代表,浪费时间是小,毒害思想是大。

    机缘巧合下,半年前,我还是开始读了,一读,不得了······

    《论语》开篇第一段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面这段话,太多人在中学时代学过,不知留下了什么印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孔子真是个迂腐的人啊”——时不时地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很快乐吗?好朋友远道而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却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对这段话的理解。我曾经想,经常这么自问的人,是不是闲的蛋疼?!直到我现在浅浅地嚼出了一点点真正的味道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着镜子里的自己骂了一句“傻X”。

    “知识决定命运”,这句话越来越得到验证——一个人,要想通过掌握知识变得更好,不仅需要持续地学习,更需要把知识用起来,“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意指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然后,实践这些知识,学习、温习、实践是循序渐进的,如此才能把知识刻在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社交、工作和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不仅指同一时代志同道合的亲人和朋友,也指不同时代和你相互认可和神交的人,还指被你接受的“知识和思想”本身。设想一下——某个雨夜,没有应酬,你独坐桌前,翻看某段文字,或欣赏某部电影,突然,一段文字或画面直击心灵,让你陷入对某个人或者某个观点的回味中。友人来访也好,思想碰撞也罢,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更震撼我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追寻,或财富、或地位、或名誉、或权力、或爱情、或健康······。请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在短暂的一生中,无论付出多大努力和成本,按照“二八法则”,真正实现理想、持续实现理想的人有多少?大概20%,但是这个法则是一百多年前提出的,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财富和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深,这个比例在缩小,最终可能只有2%的人群能成为所谓“成功者”,那么,是否意味着剩下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孔子已经给了答案:即使奋斗一生,最终很可能愿望落空,甚至一辈子默默无闻,但是只要努力了、尽力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依然有你的功劳,你也依旧是保有尊严的君子啊!······进一步挖掘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至此,已经告诉你追寻的道路有多么艰难了,这也是儒家坚定遵循的路,但不能因为艰难,而不去做正确和应该做的事,对吧?那么,你有勇气踏上这条路吗?你敢吗?

    《论语》如此短小的第一段话,至少包含了学习的方法论、追寻理想的路上必然遇到的巨大困难,以及做选择的勇气和决绝,尤其做选择的勇气和决绝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自己去体悟的。孔子比较含蓄,相比之下,耶稣显得直接了许多,请一定仔细读完下面这段话:

    马太福音——做门徒的代价(10:34-37)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

    人与父亲生疏,

    女儿与母亲生疏,

    媳妇与婆婆生疏。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做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去生命;为我丧失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请先撇开上面文字可能带来的颠覆和困惑,逐渐我们会明白耶稣为什么这么说。发现了吗?孔子和耶稣都在人们踏上某条路途之前,先把必然遇到的巨大困难告诉你听,至于要不要走这条路,决定权在自己手里,他们不会诱导或强迫人们做什么。形成对比的是,有些“大师”,总会先把不确定的财富和光鲜夸张地说在前面,同时刻意隐匿路途的遥远和困难,想一想希特勒吧。

    事实上,无论我们追寻哪种理想,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实现理想的路途长且阻。艾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闻香识女人》最后一段演讲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中,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疑问,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太他妈难了!而孔子和耶稣,不仅说得出,而且这么做了一辈子——这太他妈的牛逼啦!!以至于,德国大哲学家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把孔子、耶稣、佛陀和苏格拉底并称人类的四大圣哲。孔子的确当之无愧啊。

    以前只听说“父母在,不远游。”原来还有下一句“游必有方”,就是说,不得已要远行,也要有具体的方位尽快让父母知道,以免父母过于担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也时常想起正在老去的父母而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因为担心也没用,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假如不了解别人、不愿站在对方立场,还怎么和别人分工协作或者居家过日子?由此引出的“同理心”,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听到好的道理,假如没来得及实践,对于听到新道理会有担忧,因为担忧自己没办法及时把知识用起来,然并卵。仔细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各种信息泛滥,反而淹没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进一步增加我们辨别、获取和应用知识的难度。

    ······

    接下来,孔子说了许多具体的方法论,手把手教人们怎么做,这些方法论涉及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构成了一个人幸福生活的艺术,如同在风暴中驾驶帆船:太偏左了就往右调一下,太偏右了就往左调一下,就永远这么调啊调,摇啊摇,才可能摇到外婆桥,我想,这也是中庸之道吧。

    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朝代更迭,江山易改,但,人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变,复杂矛盾的人性也没有变。有时候我会想,年老时回顾自己这一辈子,假如碰巧过得不错,至少部分归功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践行;假如过得不顺,很可能是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误读孔子多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uv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