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个看书不爱动脑的人,把阅读当做消遣,不说做笔记了,就连停下来思考都做不到。
而且看过的书,基本不会再看第二遍,总是想马上结束去看新书,感受新的体验。
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看起来我一年也看了二三十本书,但看了啥呢,我也说不清道不明。另外我也鲜少涉足大部头的书,因为概念复杂会让我不得不动脑。
我最爱看的书是金庸小说,买了一整套,高中暑假要么看金庸,要么看火影。沉浸式的爽,沉浸式的不费脑。
但后来上了大学,我就抛弃了这个习惯。
当时我就觉得,上了大学,就得匹配大学生这高端大气的身份定位,看些牛皮轰轰的书,什么《乌合之众》《枪炮、病菌与钢铁》等等,但买了之后翻了几页,实在是头疼啊。
算了算了,是游戏不香了,还是打球不爽了,干啥折磨自己呢。除了教材书,整个大学期间我看的书,物理意义上的屈指可数,不超过5本吧,还都没看完。
都说重复就能培养习惯,那我应该能很轻松地保持阅读的习惯才对,怎么到了大学反而消失了呢?
福格博士在其著作《福格行为模型》中,一语中的指出:情绪创造习惯。无须一味重复,无须讲究频次,无须盼望奇迹,只需积极的情绪。
当我看到福格博士的这句话,我马上就联想了以上的经历。
之前看书之所以成为习惯,原因并不在重复,更重要的是我喜欢武侠小说,小时候看《仙剑奇侠传》《天龙八部》,高中只是换了一种同样能感受到“爽”的媒介。
真正起作用的正是情绪。
后来升级了书,但我的脑子没跟着升级。感受不到积极的情绪,自然就转投了游戏。
现在我们培养习惯时,所信奉的教条之一,就是“重复创造习惯”。
比如“21天培养一个习惯”这个观念,如果没有培养成功,那你大概率会归咎于自己不够自律。
但实际上,如果一直苦哈哈的跑步十公里、看书一小时,逼着自己做不开心的事情,能成功才怪了。
重点不是重复,而是情绪呀。
我想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不逼着自己做事,而仅仅是去散步,去图书馆翻翻杂书,反而能感受到惬意轻松,愿意再次去做。
一种情况是,计划21天每天跑步十公里,却在沮丧和怀疑中放弃。另一种情况是,感受运动的乐趣,每天就下楼散个步,结果不小心持续了一个多月。
事后你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坚持”散步,因为散步很轻松呀。
当你用“坚持”一词来描述一件事时,你大概率是感受不到快乐的。想想是不是。
所以,当你下次再有培养某个习惯的计划时,一定要重点关注自己在过程中是否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