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教授。之前喜欢他是在《诗词大会》,后来喜欢是因为听他讲《品千古最美情诗》。
有人说,从古至今,中国只有两个半圣人。其中半境圣人是清代名臣曾国藩;两个圣人之一是大家从少都熟悉的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一个便是王阳明。
(一)人生之奇
在孔子之后赫赫有名的人不在少数,为何王阳明能与孔子并称为圣人?他是如何成圣人的,在成圣的路上,他又经历了什么?
王阳明的出生与很多人伟大的人一样,不是轻易就出世的,简直就是“杠精”——十四个月才呱呱坠地,出生时彩云齐现,仙乐齐鸣;五岁能言却出口成章;七、八岁就能下棋。自此他也开始了杠精之旅。
因为自小聪颖,让状元出身的老爹头疼不已,说不过他,老爹就动用非常手段,却被爷爷阻拦,骂不得,打不着。父亲王华要求他一心只读圣贤书,把他的棋谱都扔了。
入学堂读书又跟老师杠。老师问:天下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老师以为他会答标准答案——参加科举考试。可王阳明却反问道:“难道不是成为圣人吗?”一句话让老师目瞪口呆。
父亲扔了他的棋,他也未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儒学经典上。一路上追求道家的长生术、兵家的打仗游戏。不仅如此,还在15岁那年出了居庸关,一路游历大好河山,甚至到了蒙古部落。最后回家,毫无疑问地是要被老爹骂的。最让人惊奇的是,新婚之夜他竟然忘了他的新娘,而是在南昌与一个老道士相谈甚欢。
(二)王阳明的心学的核心思想
1、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
心无外物。郦波老师说,这是一种价值存在。
“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人生的意义最终在于找到自己。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自己周旋,与自己和解。真正的自信,其实也是来自于核心的自信,来自于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面对自己的内心,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当自己能心安理得时,才能破心中之贼。
2、知行合一——塑造人生智慧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做不到就是不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在“事上练”。碰 到事,不怕事。如果害怕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可能会突破人生的某一个卡点。
3、致良知——构建人生大境界
人人皆有良知,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蒙蔽。
“事上练”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良知能让人摆脱外在有桎梏,听从内心的声音,帮助自己,成就自己。
(三)心上学,事上练,知行合一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不是你能说了算,社会环境或是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你,让你成不了圣人。那怎么办呢?格物致知。面对一切事物,不仅仅要思考事物背后的知识,还要落实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上。搞清楚它,还要不断、不断格。
人生的三大困惑是:欲望、情绪、习性。知行合一能解决习性上的很多问题,却需要着实躬行。
人说败人的两个字是非傲即惰。傲会让人“冥行妄作”,惰让人不能“躬行”。“傲”从某个方面说,也是一种无知。“知是行之主意,行实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
从知道到做到、沉浸式体验、价值归宿、激发潜能,这是形成了一个“知、行、合、一”闭环。
(四)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解决“我”与世界、与天地、与自然、与宇宙的问题。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这是“我”与“我”的关系。善与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可以转换的。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这是与他人、与社会的相处智慧。
“为善去恶去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一生历经诏狱折磨、锦衣卫的追杀、武夷山差点落入虎口、贵州龙场的恶劣环境而存活下来;这一生也讲学、剿匪,招安、平叛而建功立业。
最后留于世人的话却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