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的人一定有智慧吗?

作者: 樱桃在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2-10-21 17:51 被阅读0次

    朋友的表哥是他们县的高考状元,研究生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家人本想他以后会有个好前程,却不想毕业四年来一直在家里啃老。

    退休的父母早就没了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骄傲和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声声叹息:“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年上职高,学个一技之长呢……”

    有人说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学校应试教育的失败,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知识不等于智慧!”这个论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我们在人生中所要面临的困难,试卷中不会考,分数更是反应不出来。

    蒋勋在《生活十讲》中讲到:

    “任何知识都要回归到人的本分,知识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有问题。”

     

    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出生于古都西安的蒋勋,血液中似乎也流淌着传统的古风,即便学的是西洋艺术,内心却永远流露出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林青霞说:

    “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席慕蓉也曾说:

    "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会长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蒋勋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专门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这本《生活十讲》就是当年这期节目的录音所整理而成,纵然已有数十年,但其中的部分观点仍可颠覆我们现在固有的认知。

    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

     

    一、爱的平衡

    什么是爱情?这是古今中外所探讨的永恒话题,答案不一而定!

    蒋勋老师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维度: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所以让我们动容,是因为它冲破了世仇的约束;梁山伯和祝英台之所以让人世代流传,是因为它冲破了门第阶级;许仙和白蛇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因为它冲破了人妖殊途。

    无法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我们,爱情自然也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一旦发生冲突,就只能作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当我们陷入两难选择时,必须明白几个道理:

    1、法律保障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却无法保障爱情;

    2、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言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争取,别人给不了;

    3、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即便是在爱情最大的哀愁中,我们依然要忍着眼泪生活;

    4、爱情的本体是“我”,我所得到的欢悦和圆满永远都不会褪色,结局不用太在意5、爱和智慧是随年龄一起滋长的,爱也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二、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

    信仰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哪种信仰,其实都是在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帮我们看清生命的本相,从而为我们构建完整的人生价值体系。

    我很认同蒋勋老师所说的“自然信仰法”,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最高的信仰准则,如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信仰让我们虔诚的向大自然去学习,我们蹲着地上观察一颗种子的发芽、开花和结果。从中知道了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明白了生死有定,万物有序;得到了智慧,学到了敬畏……

     

    三、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传统教育一直向我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要想成为伟大而崇高的人,就要悲壮的死,有使命的死,重于泰山的死。

    蒋勋老师却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种将忠君爱国的理想发挥到极致,这种悲壮的美感教育是今日社会所需要的吗?

    为什么美感都要走向悲壮的刑场?

    有没有可能让美感走向茂盛的森林,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如果你也带有这样疑问,不妨翻开这本《生活十讲》,让蒋勋老师为我们解答关于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些文化理论不是呈现在上层的文化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之处。

    让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之上,更是融合在我们的本体中,从而转变为一种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知识的人一定有智慧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ym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