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虔州的卢光稠对刘隐最不服气,这位号称是汉朝大儒名将卢植的后代,他的父亲曾经做过虔州刺史。据说卢光稠生的一个练武的好体魄,虎背熊腰臂力过人,这就罢了,他还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读书人。黄巢起兵后,南方各地均动荡不休,卢光稠就拉上自家亲戚,在南康县起兵,当年就占据了虔州,自称刺史。
要说虔州,那是在赣南,也就是现在江西赣江的上游,早年间这里是少数民族刀耕火种之地,到了两晋年间,大量的汉族百姓被迫南下,史称“衣冠南渡”,就有许多汉人进入了赣南。一开始,汉族和少数民族还是分开居住,形成不同的聚居区,那些汉人就被称为“客家”,后来汉人的势力逐渐增强,反客为主,成了当地的主人。
自从张九龄开辟了梅关,赣南成了中原与南方水陆交通的枢纽,客商纷纷涌来,一度成为商业要地。
但是当唐末天下动荡,商人们不敢再长途赶路,赣南的经济地位迅速衰弱,不过另一方面,山高皇帝远的赣南又迎来了新一波的中原移民。而乱纷纷的世道也使得那些有野心的人开始崭露头角,卢光稠就是其中之一,他又交上了同乡好友谭全播,俩人召集了当地许多人,叫嚣着要割据一方。
在讨论首领的时候,卢光稠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很多人心里不以为然,谭全播就拿出长剑,用力的将一根木棍砍成三段,喝道:“不听话的就如同此木!”震慑住了其他人,卢光稠就成了造反的首领。
估计虔州本来就不受其他人的重视,短短几天时间,卢光稠就接连攻陷好几座县城,都没出一个月,整个虔州落入他的掌握,卢光稠自封为虔州刺史。他的执政能力不错,而且虔州政权易手的速度很快,没遭到多少破坏,在卢光稠的治理下,虔州得到了发展。
不过,如果想要恢复当年虔州商业要道的盛况,或者能打通往北的道路,或者就往南。往北是马殷,再往北就是朱温,这个难度明显太大,卢光稠就选择了相对较软的柿子,他经常发兵南下骚扰。
当刘隐受封为节度使后,卢光稠不服,他亲自领兵,一口气打破了韶州,留下儿子镇守后,自己继续攻打潮州。刘隐早就对这个邻居烦不胜烦,见这厮居然主动挑衅,也是亲自拉着队伍迎了上去。
一边是长途跋涉,一边是以逸待劳,刘隐一战大获全胜,将卢光稠赶走。大胜之后,刘隐想要乘胜进兵,继续攻打韶州。他的弟弟刘岩劝说他:“我军来回奔袭数百里,疲惫之极,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还是暂且收兵,休养一阵再来不迟。”刘隐不听,他认为自家部队士气正高,而卢光稠那厮新败,士气必然不高,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再打韶州就更麻烦了。他一意坚持的杀到韶州城下发起攻击。
镇守韶州的是卢光稠的长子卢延昌,他看着刘隐气势汹汹,忙派人向父亲求援。卢光稠可不能扔下自己儿子不管,便再次带兵从虔州赶来。
估摸一下双方的士气,卢光稠很不情愿的也得出了自己处于劣势的结果,那就不能硬拼了。经过商议,谭全播与精锐部队找了个地方埋伏,卢光稠则引着老弱残兵挑衅,战败后且战且走,将刘隐引入包围圈后,伏兵四出,一举反败为胜。
尽管获得大胜,保住了韶州,卢光稠也是死伤惨重,他主动向朱温表示愿意称臣,朱温反正一时半会腾不出手南下,便接纳了卢光稠,册封其为防御使,镇守虔州和韶州,后来还加封他为王。而刘隐也不甘落后的向朱温上表,他表现的更好,接连上书向朱温劝进,就得到了朱温的赞赏,直接被册封为郡王。
岭南之地,之前有很多大臣获罪后被贬谪到此,终生没有返回中原,而他们的子孙也成了岭南的一员,还有唐朝末年那些岭南的地方官,从黄巢的屠刀下侥幸逃出性命,却也没有能力返回中原,再加上一些避难而来的人,刘隐收拢这些士人,组建了自己的班底,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除了这几家之外,在北方其实还有一个招摇了好几年的家伙,那就是幽州的刘仁恭。而在刘仁恭的北边,则是唐朝强盛时期的忠实藩属以及唐朝衰落以后时不时入侵骚扰的塞外民族,契丹人。��K�5�z: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