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有人这样评价她。
我想,是的。
读《目送》这本书时,就像微风吹过麦田。
在《目送》中,她有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就连书中的插图,都是她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它深邃、忧伤、美丽。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她是如此真实地在说自己,又好像是在说世界。
不断翻阅,也不断领悟,着实是在做一次“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那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看此“花”时,此“花”与我同在。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心同在。
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好像都存在过你所有的目送中。
我想,也是的。

母亲告诉我,在我刚上学前班那会儿,每天早上,她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站在阳台上,望着去上学的我,直到看不见了为止。
听说,小时候的我忒顽皮,走路喜欢蹦蹦跳跳的。在刚上学的头一个星期,她生怕我被车撞了,于是每天都跟在后面,直到我安全走进教室,直到她偷偷地听完一节课才离开。
下午快到放学的点儿了,忙着干活的母亲,也会不时地向村口那边望望,嘴里念叨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
后来,为了送我和妹妹上学,母亲被迫出去打工了。印象很深刻的是,她拎起一个破旧的包,随便装了几件衣服,随便扔下几句嘱托,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不管我和妹妹有多不舍,她都会装作没听到,没看到,从来都不会回头。可是,我分明也看到她抹眼泪的手。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
长大了才明白,那样的随便,是有多不随便。

后来,我上大学了。报完名,送父亲回去的路上我没说几句话,他也是。
公交车上,父亲没有回头看我,而我却做不到扭头就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跟她说,他在公交车上差点哭了。当时的我,很费解。
长大了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决绝都是残忍。有时候,那也是爱。
长大了,父母老了,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每一次离开家的时候,总是会不时地回头看,仿佛再看一眼,就可以多停留一点时间。
“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因此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将憔悴看在眼里。”我看到了,父母看到了,龙应台也看到了。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他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原来,真是这样。
你懂,我也懂。
早上挥手说“再见”,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如此简单、平常的事,我们却已经很难再满足父母这样小小的幸福了。
能给的,更多的是背影罢了。

似乎,所有我们不想分开的人,我们都不想与其告别。亲情是,友情是,爱情也是。
这时候,目送就成了最好的告别形式。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相聚,总也会有别离。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兴兴地去迎接,可是,能有几个人没心没肺地去送别?
强颜欢笑的那么多,真正洒脱的有几个?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梁实秋般的惆怅,如同,你我的模样。
也许,那些我们曾目送过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以他们的方式目送我们吧。不然,怎会有那么多遗憾,那么多不可控制......
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们都会明白,家人会走,朋友会散,没有谁可以真正地陪你走完一生。我们可以做的仅仅是,努力地去找寻,找寻那些回得来的,或回不来的曾经。
“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个定律,从不懂到懂,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甚至是更久。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可是后来发现,这个国家,很多东西,很多方面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好。
曾经也相信过正义,可是当自己所谓的正义被别人视为幼稚后,当自己认为可耻的事物得到张扬后,才发现,正义真的是很难被定义。
曾经也相信过爱情,相信海枯石烂。可是后来发现,要走的它总会走,多说一个字,都是求。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现在也还相信。
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冷漠与自私,让人想要去了解彼此都好难。可是,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彼此心灵的沟壑也会被爱与关怀填满。
哪怕,只是短暂的。
于是,我们心甘情愿地躺在这样的沟壑里,与爱恨纠缠,多的是不可言说的不得不。
也许爱情会走,誓言会变,可是我们也应该相信,你所爱的人也总会在平行时空里,以他的方式,爱着你。
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确实是令人沉吟的。
喜欢一个人是有原因的,文字也一样。初识龙应台,我就喜欢上了她。喜欢她的文字,更喜欢她的生活方式。写作、教书,怀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
那些曾经目送过的人,你忘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