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单时间管理工具癖上班这点事儿
时间管理 | 由莫法特法则想到的

时间管理 | 由莫法特法则想到的

作者: 乐小磊 | 来源:发表于2016-09-12 23:49 被阅读340次

    在我的岗位上,每一天都要有大量的工作,上级通知、电话咨询、组织参观活动、文件起草、内部协调、会议准备等各种各样事务。各种事项因具体内容的不同,占用的时间、耗费的精力也不同。比如文件起草,有时只是写一个通知啊、简介啊,一般半个小时就搞定了;有时需要起草大部头,这个时候就要长期作战,最长的一次经历是连续写了3个“8+8”。

    对于大部头类的事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效率如何。大家或许都有过体验,我们在专注于一件事情一定时间后,就开始再也看不下去、做不下去了。不同的人这个时间长度不同,有的人可能10分钟也坚持不到,有的人可能能持续坚持数个小时。坚持不了2个小时的,请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注意力。连续工作数小时的小朋友可能会面临疲惫、效率低下,甚至厌倦、乏力,无法再继续坚持的情况。

    有一个法则大家或多或少都在工作生活中使用过。高中时,我上理科班,政治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大家做数学题做累的时候,可以读几段时事政治来休息一下嘛……。对,你已经想到了,就是依据脑科学中左右大脑分工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时间分配策略。这种策略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莫法特休息法。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

    脑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左右大脑具有明显的分工,其中左半脑负责逻辑、记忆、语言、判断、分类、推理等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又被称为“意识脑”;右半脑负责空间、直觉、图像、音乐、想象、灵感等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又被称为“本能脑”。当然两脑之间绝不不是完全的割裂状态,每一项工作都是两半脑共同完成的,只是“牵头领导”不同;另外即使处于同一半脑,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主要用到的脑区域也不是完全相同。

    由于一些传统的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我们的左脑在求学时期大幅度得到锻炼,而右脑功能则发挥很少,科学用脑、用全脑已经成为我国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践。

    以上,总结一下:

    1、左右脑功能不同,在从事不同类型工作时,主要用到的脑半球不同;

    2、即使处于同一脑半球,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主要活动区域也不相同;

    3、用全脑,即合理利用逻辑与想象,才是记忆、理解、创造的真途径。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实践呢?我想到两点:

    1、将各种小事,穿插到大部头的时间线中

    我最高的纪录一天要处理20多件具体的工作。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天也得有5、6件。再加上我每天的个人坚持目标(背单词、刷题、读书、读爆文、日更、推广、硬笔书法……当然里面有的不是每天都能完成的……)每天都有10多件事,工作上还常常有临时任务(比如临时接到的参观通知),所以如何保证较为高效的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是我能够不拖拉工作,同时也能完成坚持目标的前提条件。

    我的做法是,将大部头工作(对我来说主要就是写大部头的材料)word打开,思考提纲、列出大概,然后填充内容。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去复印文件,同时还可以构思内容;过一段时间,再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打电话沟通某项其他工作;还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修改几个招商推介ppt页面……。这里面就运用到了脑科学的原理:或者换了主要工作脑半球,或者换了半脑的主要工作区域。

    这似乎跟“吃掉那只青蛙”理论相悖而行,但我认为,不一定要先吃掉那只青蛙,这样才可能将青蛙吃得更美味(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注意:要根据“紧急重要”四象限法则来安排可以穿插的事项。如果接到了紧急任务,你还非得把它放到大部头时间线中,那就傻了哦……另外还有什么动静交替、体力脑力交替、工作娱乐交替,都是这一个原理,不熬述。

    2、全脑运用或许是成功做事的内在机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过记忆法,虽然我学的不精,略知皮毛,但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突出表现在让我从一个认为自己理科思维无敌,文科思维(文科需要大量记忆)为零的偏执少年,成功转型为一个明白“记忆才是一切智慧的基础”的懵懂大叔,而且不单是重视了记忆力的意义,也确实提升了记忆的能力(两者相互作用吧)。

    记忆法的典型技巧就是将文字(左脑)转化为图像(右脑),通过图像、故事、情节回忆起所需记忆的内容。这个方法对我产生了极其正面的影响,大家可以找来具体书籍来看、来学。

    比如:运用定桩法,我MPA初试时候就用它背的英语大题模板。虽然比较简短,但可是背英文啊,背了20遍愣是记不住。后来就用这个办法,用“1、2、3”这三个字为桩,来定位三段的首词。大家都记得: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漂、3像耳朵听声音……这个儿歌吧?没错,1、2、3就是转换为铅笔、小鸭、耳朵三个图像。然后跟三段首词(或关键词),比如scholar(学者)、grape(葡萄)、dissertation(论文),来相关联。“用铅笔戳那个学者,想象他尖叫的样子”“小鸭子飞起来啄葡萄架上的葡萄”“用硕大的耳朵将论文‘吞进去’,而获得了知识“,这样就可以轻松按次序回忆起每段段首。当然对于不同的文章要求定桩的位置和数量都不相同,只有建立足够多的记忆点,才能“顺”下来整篇文章。

    比如:在工作上,尤其是在写年终总结的时候,这种大部头包含着经济、社会、民生、维稳、安全等全方位内容。因此要能写出来、写好,要求的绝不单单是词语、段句这么简单,而是你站位、思考、情绪等全方位的投入。要假设你是汇报人(往往是一把手),会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整个工作的架构是否全面、合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方法是否得当;汇报的具体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最难的可能是,是否能够体会到汇报者的情绪,这些工作都是他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他对工作成果的自豪、期盼、不满……又是怎样的……

    还有些反面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我的演讲比他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为什么同样是组织活动,周密性、效果性还是比他差那么一点点;为什么同样是跟领导汇报工作,他总是那么顺利,而我总是磕磕绊绊……

    我想说的是,具备统筹、细节、沟通、控制、专注这些品质的人往往也是善于用全脑思考的人,这或许也是很多成功人做事的内在机理。

    作者:istone,33岁在读MPA/基层干部/孩子他爸/有志青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间管理 | 由莫法特法则想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cm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