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助
摘录:
1、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BnJoye)和肖尔斯(Beverley Showers)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的概念。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若能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的关系,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那么些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教学策略和方法。后来,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逐渐被认可,成为推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2、不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同伴互助,学生的学习更需要同伴互助相较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同学之间更能相互影响。这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学习经历,更容易体察对方的学习境况,他们有相同的话体系,在互动交流的时候不存在语言的障碍,他们有各不相同的通道联结,看问题的不同切人点、关注点,更容易给对方启发。
思考:
“同伴互助”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又叫一带一路,这种合作的效益是很明显的,对于解决问题很有用。团结协作的进行任务是肯定是很好的,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之中大家习惯性的觉得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完成。和他人没有多大的联系,特别是在教学上。都像在打仗似的相互猜忌和隐瞒。这种教育理念我认为不是一名教师应该拥有的。我一直都希望大家能够团体协作,这样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能更加的高效。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多老师不但不给予友好的帮助,有时候反而是落井下石。当然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做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以一种长远的计划为目标。就像我时常给孩子们说的一样,虽然整个班级大家都在相互竞争,但是撇开个人我们还是一个班级整体。我们有时候是需要共同努力的,就像有些孩子在某一科目上特别的有见地,不妨分享给大家。因为知识共享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做法。
因此这种互助在学生之间最为明显,在我的教学之中我一直采用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很多时候有思考和探讨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更快,这种团结协作的方式也可以弥补自己的很多的不足之处,通俗的讲就是能够取长补短。结合众家之所长,已独善己身。这种互相扶持最好的就是团队的整体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毕竟是集大家之所长,这种同伴辅助的方式是可以不断的促进集体学习力和个人成长的。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级组进行的一次团体合作的品质课,大家集思广益,通过一个月的打磨终究是磨出了一节好课。而这学期见到他们理科组的几位老师也在进行着所谓的教研活动,一位物理老师上了六七次课也没把课上好,出于好奇我便问了理科组的一位老师,结果老师告诉我虽然上了好几次,也改了好几次。但是自始至终都是上课的老师一个人在修改。每次评课大家都只是提出问题,但是都没有给出合理的修改方式。这样的课就算上再多次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问题始终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很多时候团体写作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关键的时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更要重视“同伴互助”的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