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好的变化是令我们的生活更便利、高效,每天都能接收到最前沿的信息,可以令我们学习到各个领域的知识;而坏的变化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每天手不离机,这个变化残害的不仅仅是成人,孩子也逐渐被侵蚀。
今天,黄静洁老师告诉我一个特别令我毛骨悚然的观点:沉迷屏幕最大的危害不是所谓孩子的成绩下降、不学习,而是亲情的淡漠与情感的疏离。是呀,不要说孩子,成年人的情感链接是否也在逐步的疏离中。以前我们出门和朋友聚餐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各种思想的碰撞。而现在有些年轻人的聚会,成了手机的聚会,先是各种氛围感的摆拍,然后边吃边修图,讨论哪张照片更好看,发圈,结束回家。想要让这样的现象尽量的少发生,则要回归到我们对自己下一代的思考,如何让孩子不沉迷屏幕,理性地使用电子产品,黄静洁老师按时间做了一个阶段性的规划:第一个阶段:孩子7岁前努力为孩子建立起强大的兴趣矩阵,用优质的家庭活动和丰富的亲子时光,牢牢地占领孩子的闲暇时间,尽一切可能推迟孩子“触电”的年龄;
第二个阶段:孩子7-11岁
继续深挖孩子的兴趣,在拓展业余爱好的同时,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和判断力,比如规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频率和内容,给予孩子练习时间管理的机会,学习自主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第三个阶段:11岁左右青春期
此时,他已拥有良好的自律习惯,以及若干个可以自得其乐的优质兴趣和爱好。
思考:
根据黄老师给出的这份规划,可以看到沉迷电子产品的底层逻辑就是情感链接的缺失、生活过于的单一无聊,并且没有能够获得成就感的东西吸引孩子。生活中没有,孩子就只好从游戏里去寻找TA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我的理解是:
1、用亲情附于孩子归属感,这就需要我们也要放下对手机的依赖,和孩子一起共渡“不插电”的时光。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玩桌游,甚至一起走到户外去,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与高质量的陪伴。一开始不需要多,一点点地、潜移默化地去占据孩子的时间,慢慢地用有趣的活动来代替游戏。
2、是观察并帮助孩子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兴趣爱好中找到孩子的自驱力,由TA内心而发的愿意去花时间去做的事,并能够从这件事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点我挺有共鸣的,在我大女儿小时候发现她很喜欢画画,于是我抱着尝试的态度让TA参加各种画画的暑期训练营。因为是我女儿从内心喜欢画画,每次去训练营她都很开心地享受,感觉在训练营里的时光过得特别快。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在疫情期间,当大家被困在几十坪的屋子里,心情郁闷时,女儿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她的画画时光。
最后,让孩子看到时间、感知时间,从而管理时间,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和游戏,更应该有美好的生活,温暖的情感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