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对我颇有启发。
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平衡,讲究和谐之美,就像这幅太极图,阴阳调和,圆融有序。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837b4ce29e9cf103.jpg)
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偏好,也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我们育儿和这张图一般,也要讲究一个平衡,一侧是规则,而另一侧,则是爱。
规矩的本质是敬畏。
爱的本质是包容。
只有敬畏而没有包容的人往往自卑又苛刻,只有包容而没有敬畏的人则难免放浪形骸。若是既没有敬畏又没有包容,便无异于行尸走肉,既不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又不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价值。
为什么我们需要规矩?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常常过份强调规矩却忽视了爱的表达和传递。
到了如今,许多中国家庭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有爱,却没有规矩。
父母只记得要和孩子“做朋友”,却忽视了自己为人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的职责,一味满足孩子的愿望,对孩子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不合适的做法也听之任之。
这样的溺爱,使得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失去了对规矩的敬畏之心,觉得自己才是规则的掌控者,世界就该围绕着自己转。
许多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被老师认为难以管教,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适应各种规范,便是因为从小在家中没有形成足够的规则意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5bf93cd5cf34964f.jpg)
为什么我们需要爱?
爱是我们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爱让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没有爱的规矩只能造成服从,却无法形成认同。
过分讲究规矩却缺乏爱的传递和表达的家庭教育模式刻板严厉,可能会在孩子内心形成较大的创伤。
这样的案例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当属明朝的万历皇帝。张居正于他,亦师亦父。这位严师会因为小皇帝将“色勃如也”念作“色背如也”而大发雷霆。而且,小皇帝的母亲也是张先生的粉丝,对从严教子也做得很极致。可怜小皇帝,有如此严师,又未能从母亲处得到足够的慈爱。
这样“严父严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万历皇帝,性情极为扭曲莫测。
他曾真心敬爱过他的张先生,却又在张居正死后抄了他的家,甚至差点鞭尸。他曾废寝忘食地工作,却也曾数十年不上朝。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曾走上繁荣富裕的巅峰,却也是在他的统治下,明朝急转直下,为最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这大概是一个孩子在脱离了只有规矩没有爱的高压统治后的叛逆与反抗吧。
这个孩子恰好是个皇帝,所以他有足够大的能量可以给整个国家造成伤害。我们身边的孩子虽不至于此,却也有足够的能量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规矩?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给孩子做规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而是让他们敬畏规矩。
为此,父母自己要先敬畏规矩。
父母要带头遵循规矩,要充分理解规矩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引导孩子理解规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将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认同,让孩子从心底生发出对规矩的敬畏来。
孩子需要明白有一些规则是不会因为他或者其他任何人而发生改变的。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法则,若人人都要自由,那结果就是人人都不自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fdd36094eb304626.jpg)
在做规矩时,一致性非常重要。
若丧失了一致性,要么就是让孩子无所适从,要么就会让孩子有机可趁。
如何做到一致性?
一、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
写下规矩这项仪式感十足的活动本身也会强化规矩的权威性。
若孩子有能力,让孩子自己写下规矩张贴起来效果更佳。
二、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按孩子的动机来决定惩罚。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在玩遥控车时,打破了餐桌上的一只旧碗,和孩子帮忙擦桌子时,不小心砸了你心爱的古董花瓶,哪件事会让你更生气呢?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吧,但你若为此大发雷霆,暴打孩子一顿,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他因为自己做家务的行为挨打,这就和你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的行为不一致了,下次还如何期望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呢?
有时,父母自己在规矩的一致性上做得不错,却会和别的教育者的规矩有所冲突,此时,我们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职责另一方的规矩,这会损害彼此做规矩的权威性。
我们最好就是先走开,等事情过去后,在孩子不在的情况下,和对方心平气和地沟通。
有了规矩就必然要有惩罚。
关于立规矩时的惩罚原则,我在为什么孩子似乎学好很难,学坏的一学就会?中说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去看看。
这里来重点聊聊打孩子。
孩子可以打吗?
王涛博士的意见是可以打,但打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能带着愤怒。
打孩子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立规矩。
打孩子之前要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孩子,我今天为什么打你,不是因为我想打你,而是你破坏了规矩,规矩要打你。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就会问了,我生气的时候才想打孩子呀,不生气了又怎么下得去手呢?
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用打孩子这个方法作为惩戒,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体罚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若是你真的决定了要打,就要打到位。
打都打了,却只如挠痒痒一般,孩子以后就未必把这惩罚当回事了。边哭边打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呀。
还有一些家长,原本可能也没有那么生气,但一旦动手打孩子,打着打着就容易上头,越打越生气。这种家长我建议还是别动手为妙。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b6635cc144bc673e.jpg)
家庭教育中如何传递爱?
我们为人父母者,往往并不缺乏对孩子的爱,但我们会缺乏表达爱的方式,以至于让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
爱的本质的包容,是我们在充分看见孩子的需求,听见孩子的想法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规矩不能少,但规矩要建立在我们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
我们要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表达我们的看法。
当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可以多使用“接纳性语言”,即每一个表达都是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为前提,这样的表达不仅可以进入孩子的世界,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被接纳而感受到父母的爱。
比如,“你很失望对不对?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应该怎么解决。”
当孩子破坏规矩时,我们选择克制情绪和孩子理性的交流,是爱的表现。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能够体谅孩子的能力,按照孩子能够承受的责任给出适当的惩罚,也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感受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动机,体谅孩子的能力,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便能充分向孩子传达我们的爱意。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希望我们的家庭教育,都能达成规矩与爱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