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感《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地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他懦弱,他害怕,所以自此以后,他为他的胆小付出了代价,他整夜整夜无法入睡,他不敢直面哈桑,他始终受着内心的折磨,所以他栽赃哈桑,想使他离开他的家,让他的内心不再折磨。后来,当阿米尔获悉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纠结再次涌上中年的阿米尔的心。
但时间是可怕的,他不顾危险回到家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但阿米尔的救赎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以至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欢的玩物时,才会不知不觉地笑起来。阿米尔的结局是幸福的,但留给我的却是痛心的。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不会挺身而出呢?也许我也不会,因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是阿富汗,那是一个种族宗教分明的国家,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正统种族,而哈桑是哈扎拉人,他们的人数极少,且是与蒙古人的混血,他们被普什图人称为“巴巴鲁”,那是对他们极大的轻视,他们被看作奴隶,受尽侮辱。所以这样两个身份地位差异如此之大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不顾一切挺身而出呢?追其根本,罪魁祸首还是那个时代,而阿米尔和哈桑,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罢了。
阿米尔说得对:“我不在乎别人的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也有过去。我生都知道,但悔恨莫及。“没有人能够站在纯粹道德的角度去评价别人,因为人都有卑贱的一面。因此“我凭什么指责别人的过去”,所以作者才会借拉辛汗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我们只能这样,一旦人性的”恶“犯下了罪过,人应该只有去行善才能救赎。这样的救赎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这算是”自私“吗?”自私“是否也是一种”恶“呢?正如阿米尔的父亲,他明知自身有恶,于是他不信安拉,因为安拉给不了善。于是他去行善,某种程度上他也成了安拉的使者,反思自己的恶,阻止自己作恶,努力行善。当善成恶人为了减轻人们对其恶的量刑的工具时,善的存在无疑受到了亵渎。
作者赋予了哈桑和索拉博以高超的弹弓技巧,其实只是予以弱者以丝毫的力量,偶尔这种力量还能在博弈中起制衡作用,使得弱者不至于太弱,强者也不至于太强,作者也赋予了阿米尔前往阿富汗一路的“好运“,虽然过程艰难曲折却也了却一番心意。然而这只是小说,无数的不会弹弓的索拉博没有人去拯救他们,无数的去”拯救“索拉博的阿米尔们倒在了通往“成为好人的路上”。正如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同样,也应该向他们致敬,感谢他们给我们的静好的生活,为你们,千千万万遍祈祷!最后,希望所有的阿富汗人都能早日脱离战争的痛苦,阿富汗的孩子都能在蓝天白云草地上放起彩色的风筝,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奉安拉之名,愿世界能早日取得和平!!
PS: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有句台词:你爱一个人,首先就先要伤害他,因为内疚是维系爱情最好的方法! 是吗??那阿米尔的一生都是快乐的吗,怀着内疚的一生算幸福吗?我并这样认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