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回到民国,你还能考得上大学吗?

回到民国,你还能考得上大学吗?

作者: 一条课堂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6:55 被阅读43次

    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年高考的作文题都会成为一个街谈巷议的热点,今年也不意外。

    上海卷:

    “谈被需要的心态”

    北京卷:

    “二选一: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

    江苏卷:

    “生活处处有语言”

    天津卷:

    “器”

    全国一卷:

    “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

    全国二卷:

    “战斗机为何应防护弹痕少的部位”

    看到上面这些作文题目,想必很多人都会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可如果你觉得这就已经很难了,那你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假如把你送到民国时代,做一做那时候的大学招生考试试卷,我想你怕是大学都不一定能考得进去吧。

    众多名人都曾在民国时期参加大学招生考试,钱锺书、何炳棣、资中筠、季羡林、金庸、陈省身、杨振宁、叶嘉莹、董辅礽、钱学森、黄仁宇都曾忆及当年考试对其人生的影响。

    考卷命题者也是大师云集,胡适、朱自清、钱端升、雷海宗、陈寅恪、叶公超、钱穆、江泽涵、吴大猷、华罗庚等名家、学者都曾参与命题。

    下面,我就给大家罗列一些当时的考题,如果感兴趣,你可以试着做做看哦!

    ● ● ●

    民国的大学招生考试题

    作文题:

    1、董仲舒谓仁者爱人不在爱我,试申其义。(北平大学1933年)

    2、读书志不在温饱论(辅仁大学1941年)

    3、士大夫无耻即为国耻说(中山大学1942年)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说(光华大学1947年)

    英文题: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多行不义,必自毙。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

    6、若我为上帝,我将毁灭此万恶之世界。(复旦大学1946年)

    历史地理题:

    1、以下各年份为何重要:1066、1215、1453、1492、1648、1789、1815、1848、1870、1914。(东吴大学1933年)

    2、论基督教者或谓其宗旨迫近中国之墨子,其故安在?(光华大学1947年)

    哲学题:

    1、世界与人生是否是两个问题?如是两个问题,应该有一种什么关系?(国立北平大学1933年)

    2、为什么伦理学和美学归于价值论内?(厦门大学1933年)

    公民题:

    1、青年对于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及全人类之责任与义务,试简要述之。(四川大学1940年)

    2、试述理想中我国公民之美德。(西北工学院1941年)

    3、中国社会问题究在人口太少,抑在人口太多?而教育程度太低,生产能力太弱?其解决之道在奖励生育,抑应发展教育,提高生产技能?(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

    看完上面的题目,大家是不是更加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了?

    小编也是一样,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估计只能在大学门口卖卖油条,大学的门都摸不着咯。

    对比一下民国时期的考试题和如今的高考题,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很明显的区别,小编罗列出5条供大家指正。

    ● ● ●

    民国考试题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区别一:民国大学招生不是统一试题,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全国统一

    民国大学各考各的可以理解,毕竟社会不稳定、交通不发达、教育水平有差异,组织全国统考有难度,不过这倒为各校发挥自己所长展现自己特色提供了空间。

    “论新女性”,这是女子学校的题;

    “五谷丰登,粮价低廉,农村之好现象也,而丰年适以成灾,谷贱反致伤农。社会病态,竟见于吾国之今日。症结所在,试详论之”,这是农学院的题;

    “医学与人生”,这是医学院的题;

    “试举例论述中国史上之伟大工程”,这是工学院的题;

    “试述增加行政效率之方法”,这是管理学院的题;

    “今之论者恒曰商战,夫行货岂有同于行军者耶?试详其说”,这是商学院的题。

    这是从学科角度总结的,其实试题的特色应该追溯到各校的性质与定位。民国时期的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教会,用季羡林回忆文章里的话说,那叫一个“纷然杂陈”,比起现在大一统的题目,确实多彩多姿。

    区别二:民国大学的题目中能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民国时期诞生了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这跟当时东西文化交汇的教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无关系。

    大学招生题里也是一样,既有传统的句读、诗书,也有最新的科学内容,体现出兼容并蓄的风貌。

    教会大学的题目更偏向西方一些,有些教会大学,除了国文之外,其余科目是全英文考试。林语堂就曾经说自己的英语好应该归功于在圣约翰大学的学习。

    区别三:民国大学的题量少更开放,现在高考的题量大更公平

    量多量少只是表象了,更准确说民国题偏个性化,现在高考题偏标准化。

    打个比方,民国考试像创业期的公司招人,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创始人问几个问题可能就看中了;现在高考像组织严密的公务员考试,几轮笔试面试还嫌不够,还要加上性格测试背景调查什么的,复杂得很。

    所以民国时候的题目可能更适合天才、偏才,现在的高考题目是标准化的,更多考虑公平,减少偶然性。所以民国有罗家伦、钱钟书、臧克家那样的偏才被阅卷者慧眼识珠破格录取,现在大概不会了。

    区别四:民国大学题贴近社会现实,而且尺度更大

    这个不必多说了,1933年中山大学国文题“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现在谁能出类似的题目?

    区别五:民国大学题里有救国图强的情怀

    当时国势衰颓,列强欺凌,西风肆虐对国民文化心理上的冲击不可谓不剧烈,然而在大多数题目中,展现的却是昂然的文化自信,是救国图强的不屈之气。

    南开大学的英文考题中出现了:“The real heroes of China are the soldiers whom used their blood to fought against Japan”(浴血抵抗日寇侵略的军人是中国的真英雄)。

    燕京大学的题目更直接,请考生撰写“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的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的抗日运动)”。

    中正大学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年出了这样一道题:“日本如果南进,其与英美海军之交战形势若何?试就地理形势,判其胜负。”

    东北主题多次出现在考题中,比如中央政治学校这一道:“辽、吉、黑、热四省为中国疆土,不可分解之部分,试就地形、居民、富源三方面说明之。”

    中央大学的中国史试题耐人寻味:“汉征匈奴,唐擒突厥,皆含雪耻之意,其所雪之耻何在?”

    这样的题很多,角度各有不同,主题却都是相通的。我个人最喜欢这道题:“政府在抗战期间对于诸生不征之使从军而招之使求学,其意义安在?试申述之。”这是1942年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联合招生试题。

    即便战事如火如荼,政府仍虑及长远,谋教育救国,寄望青年承担未来的建设重担。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主政者后来未能完全坚持这一主张,几年后又发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青年从军抗敌。

    但无论哪种主张,都是为国存希望、为国求胜利,虽然仅仅是一道题,背后的历史其实很丰富,也很生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到民国,你还能考得上大学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ng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