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建了个喝水的打卡群,旨在通过喝水的练习来记得自己,活在当下。
而我是不喝水的。
大多数时候我是不干也不渴的。偶而觉得口干,肚子里也不渴。
所以打卡的时候大家都喝水,我喝粥。
自己觉得尴尬,但又想要继续打卡。
喝水,喝的是水。那自然是满足生理的需要。
干渴,饥饿是人最基本的感觉。
把这最基本的感觉拉升起来,上升到身心灵的高度,我其实并不明白。
在老师的课程中,恢复感觉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什么感觉呢?
手触摸杯子的感觉,移动手臂的感觉,食物水吞咽的感觉?
可是挺扯淡的不是吗?
如果我连干渴饥饿这些最基本和感觉都丧失了,你跟我谈要轻拿轻放,你跟我讲心理高大上的感受。特么的不是扯淡是什么呢?
所以,在这些扯淡的感觉,这些扯淡的高大上之前,我知道干、渴、饥、饿吗?
很操蛋!因为我不知道!
小时候是被妈妈灌饭灌大的。
我从来不知道饿是什么感觉。
就像傻大胆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一样。
有次我肚子里有一种感觉,是肠鸣的感觉。
我赶紧告诉爸爸:我饿了。
说完就后悔了。因为我其实根本就不想要吃一点点东西。
到大了,仍然没有恢复感觉。
想吃东西的时候,对自己说:再等等,还没到时间。
吃饱了,对自己说:再吃点儿,要不又要剩了。晚上又要饿了。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是有感觉的。饿的时候就找东西吃。东西不是他想要的,他也不吃。
当然我也还是要庆幸的。因为我不渴的时候知道不需要喝水,我也不会跟着别人说的:“一天要喝几杯水”之类的话去做。
而且我还能分得清“干”与“渴”的区别。
可是至于上升到身心灵成长的层面,我还是非常的气馁,非常仍然觉得很尴尬。
如果说这些感觉能带来精神方面的享受,那是非常棒的。
但是没有。如果我在吃饭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到肢体上,放到吞咽的感觉上……
那我生理的感觉呢?
吃饭,喝水难道不是一个从饥到饱,从渴到饱的过程吗?
我试过喝水一口一口的喝,把注意力放在肢体放在吞咽的感觉上。喝了很多水,仍然在练习,在感受。觉得自己还能喝很多水。猛然发觉了,停下来之后,却发现早就不渴了。
所以。究竟哪个才是重要的?
生理,还是肢体?
如果喝个水都要像绣花那样哼哼唧唧的,无病呻吟的。
喝个什么水呢?
写到这里,还要去打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