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的解析——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爱的解析——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作者: 惊闻蝉鸣 | 来源:发表于2023-08-14 17:33 被阅读0次

爱的欢愉只能持续片刻,爱的痛苦却是一辈子。——让·德·弗洛里安(1755-1794)

1何以有爱

归属需求与依恋需求是人的两种基本需求,同样也是爱情发生的关键内驱力。尽管在这方面,女人更倾向于将心灵寄托于亲密关系,而男人倾向于将心灵寄托于人群与集体。成年人71%的时间都与他人在一起(Csikszentmihalyi & Figurski, 1982),人们习惯于同处于相同环境下的人比较自己的感受或者向他人寻求信息,感到恐惧的个体更喜欢与处于相同恐惧环境中的人待在一起(Schachter,1959)。另一方面,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年鲍尔比便提出了依恋理论,从婴幼儿时代便已产生,表现为对分离的痛苦以及从依恋者那里得到安慰,依恋是我们选择性地与他人简历联系的初次体验。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则发展出了情感调节假说,认为具有牢固依恋情结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某人的依恋而体验到强烈恐惧和害怕等情绪,即使这个人并不在场(Maunder & Hunter,2001)。依恋本质上是一种工作模型,它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眼中的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以及如何将某人视为安全可靠的避风港有关。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依恋,不同的依恋风格反映的是某人对关系的图式,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安全依恋往往导致对伴侣更多的支持和信任,而不安全依恋者往往更害怕分手(Spercher et al., 1998),且经常担心被拒绝会影响与伴侣的相处(Murray et al., 2003)。

一些更加直接的人际吸引变量同样值得关注。接近效应(空间上的接近,Festinger, Schachter & Back, 1950)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更有可能与住在隔壁而非远端的人成为邻居;曝光效应则使得频繁的接触擦出爱的火花成为了可能,crush往往发生于互相熟悉,又时不时有一些新刺激的情况下(Suedfeld, Rank & Borrie,1975)。当然,有一副好皮囊同样关键,但也并不总是这样,非常有外表吸引力的人可能发现自己总是被人远远地欣赏(Kalick & Hamilton, 1988),更受到青睐的反而是那些面部特征或身体特征接近平均水平的人(Grammar & Thornhill,1994)。而相较于集体主义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的社会中外表吸引力的作用更大(Anderson, Adam & Plaut,2008)且男性比女性更注重对方的外表吸引力(Miller & Rivenbark, 1970),在男性观赏他们认为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时伏隔核和眶额皮层被激活(Cloutier et al., 2008)而女性观赏高吸引力男性时则没有出现相应的激活,可能由于男性的生育能力不太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因而外表不具有强烈的进化论意义。

相似性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变量。拜恩法则(1971)揭示出,陌生人对自己吸引力高低是态度相似度的函数。交往对象一般在宗教信仰、年龄、教育背景和外表吸引力上都与自己存在相似性(Hill et al., 1976),也就是所谓的“适不适合先看三观”。但这个结论并不是绝对的,情侣双方完全有可能在对待师长的态度上缺乏一致性(Kandel, 1978a, 1978b)。高自我监视者(行为受环境引导)往往是颜控,会根据兴趣爱好的相似性选择配偶;而低自我监视者(行为由个人信念主导)则更看重态度和性格的相似性(Glick et al., 1988; Jamieson et al.,1987)。因为人们存在自我肯定的内在需要;海德尔的人际平衡模型则揭示出亲密关系中的态度不一致引发出的内在不平衡状态。也有人在相似-吸引之外更加关注不同-排斥,认为人们只是不喜欢与自己不同的而不是单纯因为相似而喜欢他人(Rosenbaum, 1986)。

喜欢的互惠效应同样不可忽视。人们会更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在一项研究中,一个女性实验者通过保持眼神交流、身体倾斜与专注倾听向男性被试表示好感,于是男性被试表示自己被强烈地吸引了,尽管他已被告知两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意见相左(Gold et al., 1984)。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不喜欢那些单向示爱而缺乏双向回应的求爱行为,认为得不到回报的爱是完全无价值的。无论是相似性概念还是互惠效应,都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爱中真正需求的是自我肯定,通过寻找到世界上另一个我来证明“吾道不孤”也好,通过他人朝向自己的爱来证明自己的吸引力也罢,至高的亲密之中隐藏的却是深沉的孤独与无法克服与生俱来般的自恋,就像拉康的那一句“性关系并不存在”。而对于研究者来说的一个重要提醒便是,关系中自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又如阿伦森的那个经典的吸引力得失实验,相较于一直肯定自己的对象,人们更喜欢一开始给出否定评价后逐渐给出肯定评价的对象,人们的喜欢是为自尊服务的。同样的道理,人们会认为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人在犯了一个无心之过后会更加迷人,因为这拉近了他们与榜样的距离。

2在爱中有什么?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喜欢的人,个体的自我表露水平会提高(Chaiken & Derlega, 1974),而对于新认识的人,中等水平的自我表露则能给人更好的印象(Cozby, 1973)。这里仍然有互惠规范,就连透露个人信息人们也总是希望保持“收支平衡”(Altman,1973)。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爱、地位、信息、金钱、商品和服务都能成为社会交换的对象,在亲密关系的早期阶段人们也将关系视为一种交换,寻求收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贡献(自我中心偏差,Ross & Sicoly, 1979);等到双方将“我”变成“我们”之后亲密关系则更近似于社群关系,目标是为对方提供福利并维持关系,(Clark & Mills, 1993),这时候收支平衡就不那么重要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对吗?关于幻想与现实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人们对伴侣的评价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型,而不是伴侣的自评(Murray et al., 1996),以积极眼光看待伴侣的人对关系更加满意,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语:“男人/女人最大的魅力在于你的想象力”。鲁斯布尔特则提出了米开朗基罗现象(2005),长期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其性格、兴趣爱好与理想抱负会互相影响,互相塑造,以实现他们对伴侣的理想期望。在满意度最高的的关系中,双方都能让对方成为最好的自己,靠近内心认可的内在理想。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对吗?逆境对关系的影响取决于逆境的困难程度以及关系本身的忠诚度,也就是忠诚校正假设(Lydon, 1999)。只有当困难度和忠诚度彼此相当时,人们才会在逆境中采取行动去挽救关系。原谅对方犯的某些错误则会提升关系的信任感于投入感(Wieselquist, 2009)。

网恋。网络关系是一种“冷漠的亲密关系“,因为人们的互动渠道单一,能够完全控制自我表露的广度深度与精度。网络互动会加剧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或是减少真实的社会交往吗?一项纵向研究发现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会减少被试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沟通(Kraut et al., 1998),留给现实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但这种关系的限度是切实存在的,如果没有更私人化的沟通,如见面、发信息、邮件,与在音乐社交软件上认识的朋友的关系不会超出共同的兴趣(Baym & Ledbetter, 2009)。使用网络交友的人社交技巧如何?社交补偿假说在男孩身上生效,他们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找到朋友与伴侣而转向网络(Fehr, 2008);而”富人更富“假说则在女孩身上生效,拥有强大社交技巧的女孩使用网络交友更加得心应手(Desjarlais & Willoughby, 2010)。约会软件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场所,人们会认为线上关系同样能得到温暖、陪伴与亲密,有着更流畅自然的自我表露(Lea, Spears, 1995),但也会造成不切实际的期待,同时让关系变得商品化,从而威胁忠诚的根基。例如,一个视频博主在对欧美约会软件Tinder进行调查后就发现女性用户只会对外表、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在该软件中排前5%的男性动心,而男性会对前50%的女性动心。

友谊。尽管人们总是吐槽女性之中关系的复杂,男性之间的友谊却不如女性那般亲密而团结,女性朋友会谈论困难与感受,而男性则会一起参加活动(Bank & Hansford, 2000)。Fehr认为男性之所以看起来不够亲密,是因为亲密本就是以女性的方式来定义的,即自我表露与互相支持。事实上,两性在亲密模式上也是有重叠的(Monsour, 1992)。异性友谊则比同性友谊更具争议,男性在异性友谊中渴望性的满足,女性则需要着被保护,当然由于社会规范双方必须设定边界,采取一种让双方以及社会第三方都觉得舒服的方式来建立情感联结,比如互相倾诉时究竟亲密到什么程度。本质上,异性友谊的发生必然存在强烈的友伴吸引力,可能在某一阶段存在单方或双方的浪漫吸引力,但在关系形成时友伴吸引力一般强于浪漫吸引力,最终是一种既紧密又松散且平等的关系。

爱。克尔克霍弗和戴维斯(1962)提出的连续过滤模型强调,从简单的吸引到关系的确定存在一个连续过滤过程,一开始比较各自的社会特征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然后寻求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共同点,如果双方的需求还能互相满足就可以形成长期的忠诚(Winch,1954,1958)。对爱情成分的解析最流行的当属斯滕伯格经典的三元论,将爱拆分为激情、亲密与承诺三个部分,根据三个部分可以分类出完美爱情、浪漫爱情(无承诺)、陪伴之爱(无激情)、迷恋(激情)、空壳(承诺)、喜欢(亲密)六个种类。Lee(1973)则开发出的爱的态度量表,将爱定义为占有与依赖(占有型)、充满激情(激情型)、包含一张理想伴侣特质的“购物清单“(实用型)、友谊与陪伴(友谊型)、互相操纵的游戏(游戏型)、奉献与付出(利他型)。激情之爱(Hatfield & Sprecher, 1986)则被拆分出了认知成分(关注对方)、情感成分(吸引,生理唤醒)与行为成分(为对方做贴心的事)。在浪漫爱情上,一个反常识的事实是,男性比女性更加相信浪漫爱情的可能性,而女性则更加实际,相信可以多次坠入情网,爱不会长久,经济的安全和友谊更加重要(当然,这一点的可靠性可能受到地域、时代、文化与年龄等变量的影响)。相较于男性,女性声称自己经历爱情的次数更多、更强烈,更愿意理想化自己的伴侣,更认为不该在错误的对象上浪费过多的时间(Hill et al., 1976)。这种更容易从关系中脱身的倾向,似乎与“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女生恋爱脑更多”的传统印象不相符合,也有可能是文化的因素。此外,根据归因模型,浪漫爱情同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生理唤醒激发的错误归因,经典的卡皮拉诺吊桥实验清晰无误地表明了在更激动的情境下更有可能对特定目标产生好感;情侣也会因为父母的反对而加深感情,这可能也是对自身生理唤醒的一种错误归因(Driscoll et al., 1972),所以在经典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在共同经历艰险的冒险历程之后互相倾心也不再是一种神话,而是一个自然现象。

3 爱如何结束?

关系的失败。婚姻失败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方面的阶层差异,或经济困难,信仰差异等;某些可能会让关系变形的个性特征;缺少相互依存性,可能是因为一方或双方有其他选择;伴侣之间的巨大差异,如价值观、态度上的冲突。能存续婚姻的人都更加传统,更少神经质(对压力反应过度),更少冲突(Kelly & Conley, 1987)。夫妻关系往往会主动终结,而朋友关系的结有时则更加被动。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有时某些一开始让对方着迷的特质,如与众不同、激动人心、捉摸不透,最后却成为了分手的原因(Felmlee, 1995),这说明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很多东西在现实中的模样与在想象中的模样并不一样。关系的结束有多种不利影响,包括精神疾病、酗酒、自杀、车祸、冠心病等,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冲突感或矛盾感,每一方对对方都有着既消极又积极的强烈感觉。另一个反常识的事实是,男性对婚姻比女性更加依赖,他们在离婚后遭遇的反作用往往大于女性(Chiriboga et al., 1978),因为他们一般不愿意与同性太亲密,因此婚姻关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亲密与支持来源。

孤独。已婚人士一般较少感到孤独,尤其是相较于离婚或丧偶者而言。然而萨达瓦与马特希的研究(1987)发现新婚夫妇孤独水平十分惊人,因为孤独不仅用来衡量关系存在与否,同时也用来衡量关系的质量。一个沮丧的事实是,在分居、离婚、丧偶和未婚者中,男性的孤独感往往大于女性,原因可能就是上文所述的女性有着更加丰富的同性友谊与支持,有着更加强烈情感表达与分享的习惯。

4我们能从中知道什么

不同于研究爱的情绪成分的情绪心理学,也不同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爱情表现与规律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爱主要从其基本立场出发,研究个人的思想、感觉与行为如何受到他人潜在或实在的影响,研究个人在群体间的关系与认同形成,在爱之中则着重探讨我们是如何进入关系,如何被关系影响,如何在关系中影响对方的。尽管有人怀疑科学进入这一领域是个错误,将社会心理学的爱情研究描述为“在雷区行走”(Berscheid, 2003)。但无论如何,心理学已经在爱的园地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无可置疑的。

笔记整理自Stan Sadava与James Alcock 的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相关文章

  • 精读阿拉丁《物质是能量取形的壳》&《物质视角建立于物质感

    我们眼睛看到的真是,不是本质的真实,而是经过物质感官解析过滤并且还原出来的“视角真实”。所谓的视角真实的意思是,这...

  • 不想做的事都是借口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插图]等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却认为,理性真的是情绪的奴隶,大部分的道德...

  • 一读:《阅读的方法》摘与思(11)

    遥远的地方 Day5窥视|惊鸿一瞥,此地甚好 历史视角和个人视角 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 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要爱具体...

  • 爱的解析

    他是如此绝美的男子,我爱他到死。 于是我死了。 这一世,我再次投胎。 孟婆的麻辣烫,只辣不麻。所以我顺利的找到了我...

  • 爱的解析

    爱,是一种追求。同时,爱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是否能给予别人爱,而自己内心也充盈着爱和喜悦的能力。“利他爱己,...

  • 爱的解析

    “爱”,有的时候,我们把它挂在嘴边,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埋在心底! 我们经常把“喜欢”当做“爱”,也经常把“爱”看成是...

  • 爱·视角

    我属于读书人中认为自己读书少,并且到了某种奇特的地步。从现在看正常了,小时候因为上学怕影响成绩,父母肯定是管的但也...

  • 《心经》新视角解析

    晨醒•灵感在线。 重新审视解析了自己生活,让我重新理解了《心经》!以下是分享,文字整理昨天到今...

  • Apache Flink源码解析 (四)Stream Opera

    概述 以Flink算子的视角为入口,解析它们是如何设计和工作的。 重点在AbstractStreamOperato...

  • 我的心理学类书单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梦的解析》~弗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解析——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s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