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之前,我对基础写作营的理解是教授基础的字词构句,文章结构的套路构成,包括素材的选取搭配等写作基本问题。
很多写手在写作初期都会被上述问题所困扰,出现:文不对题、难以下笔、语句不通、结构混乱、词不达意,文章失控。
我也不例外。我对于写作营的诉求是希望写作速度更快、更流畅,不卡壳。
结营在即,盘点一下,很是必要呢!
收获和改变
22天过去了,我一共提交了11次作业,字数累计21041,写作速度控制在2小时以内。
我翻看了所有作业的点评记录:最初很多的错别字、文法问题已经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几次作业里,大概每篇有在1-2处语句不通。
文章的细节描述有了生动度,不再似从前一样一本正经。
文章扣题能力提升,作业没有出现文不对题的毛病。
文章素材编排能力提升,不再局限于干巴巴说理,举证理念根植于心。
有人看到这儿会嗤之以鼻,这些提高不算什么吧?作为一篇合格的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事实上,受惯性影响,很多写作习惯想要改变并不容易,没有刻意之心,怕是一动笔就原型毕露。
这22天,于我而言,是自我改变和自我突破的过程,向写作陋习宣战的过程。哪怕是一个细微之处的改变,都会让我不自在。
比如我写东西一直比较随性,口语化的文字用得比较多,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文字冗杂多余的毛病,这几次作业中,被点评官一针见血地指出后,如今每次完成都要在朗读几次进行删减。
再比如我之前的笔误也比较多,输入法自带的词语联想功能,出现很多同音词错误,完成后的反复订正工作能查出不少纰漏。修改一直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嫌麻烦,但后来看到点评官每次给我罗列一排的错误,让我感到万分羞愧。我开始反思:没有端正的写作态度,何来优秀的作品?顽疾之改正异常艰难,但想到有鱼老师讲过要“对文字心怀敬畏之心”,他虔诚的写作态度叫人敬佩。
随性写作的毛病还延伸出一个问题,开头容易结尾难,文章延续性不够,经常卡壳,以前我觉得写作随心而发,经过22的学习,才明白好文章的内容和架构是需要用心安排的,从这点上说,写作绝对是技术流派。
回望我曾经的写作过程,都是坐到电脑前,才开始搜肠刮肚想内容,找词汇,写了删,删了写,好不痛苦,费时费力。所以完成之后才不愿意去修改,就是不愿重复痛苦的过程。经有鱼老师点拨,才明白写只是最后一步,提前布局才是关键。也就是想好了才动笔,不是边想边动笔。这一点我还没有特别想透,或者说没有完全做到位,至今写作过程还是略微艰难。
鱼苗基础写作营,但涉及的内容却一点也不基础。三言两语下蕴含的深刻写作道理,需要我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
需根植于心的理念
鱼苗写作营很有趣,不说教的同时教会我不少东西:
1.初步写作,先写跟自己相关的内容,故事好过干货。故事可以打动人心,链接作者和读者。而干货,很多时候艰深晦涩,没有可读性。
2.文字是有灵性和生命的,尊重文字,首先要端正写作态度,保证文法零错误是一个写作者必备的素养。
3.想有好素材,先注重积累,素材不仅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还可以是任何非亲身经历的见闻,只要有趣有料,就要即使捕捉收藏。素材不是闭门造车,走出去多链接多倾听才能获得。
4.文章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多了,不必死磕日更,周更3-4篇高水准文字也是不错的成绩。
5.写作后期要开始建立读者思维,这样才能写出阅读量和赞同量双高的文章。写作以己开始,但不可囿于己,否则就是画地为牢了。读者想要透过作者的文章找到和自己的关联,不明白这点,只能是自说自话地写写写了。
6.先思考再动笔,一切想不好就急于动笔的文章都很难出彩,更别提一气呵成了。缜密的逻辑,连贯的语言的背后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还有很多由价值的点,但这些是对我触动最大的。
这22天,虽然两天一次的作业频率不能算高,但每天也像一个石头压在我心上,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方能缓口气。
的确,写作是枯燥的,尤其是不能随性而写的时候,在某一个点上特别想抒发却要收紧的时候,在另一个毫无感觉的点上又要充分发散的时候,极度难受。
再难过的坎儿只要迈过了,它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坑。
写作于我而言,是一场持久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