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什么食物这种事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升斗小民,都需要对此加以关注:从自己的能力可以获得什么样的食材,到有能力之后用怎样的标准选取食材;从能够暂时性地获得食材,到想办法用更稳定的方式持续获得自己需要的份量的食物;从选定了食材后决定怎样进行烹制,到要不要尝试猎奇的口味和做法……
可以说,虽然人和人的悲喜不见得相通,但是人和人对于吃的“进口”的食材的关注点,总是少不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因此,也诞生了无数或神秘或大众的食谱,以及各种奇异的食材的烹饪方法,乃至人们面对大胃王们的传说时总带着的那点说不出的敬意。而随着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的汹汹来袭,人们虽然至今尚未确定病毒蔓延开来的源头,但这一事件已经在第一时间引发了许多人对“出于猎奇心理或迷信心态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必须进行严厉打击”的思索。
实际上,“进口”不慎,以至于有意无意间甚至使病毒间产生了交叉感染或重组的行为,还“出口”到其他国家,的确不是沟通的好方式,可是,历史上,因为对食物的保存方式变得更加先进,所以使人更有体力和能力远行或远航,然后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利用食物的味道进行沟通的能力;跑遍全球的人成了到处推广其见闻的美食家,也把对美味食材的追求和保存方式带到其他地方;各地的人们出于生存需要或者对老味道的怀恋,决定以后要不要改种其他的作物,其他人看到了改种其他作物的好处,会不会更加想亲自尝试一下,又高产又好吃的食材就此成为新一轮的保存方式研究的对象后,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述问题,无论是什么美食杂志,基本上都不会讲,因为很少有一本书既能一本正经地把历史上人们对食材的探求所做出的努力,从多个方面说的头头是道,还能让人觉得又幽默又真的长了知识。而本书不但借用对食材和烹饪的探讨,把历史、地理、社会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知识,就像烹煮食物一样,巧妙地融为一体,还把什么狩猎文化、畜牧业等对于很多老饕来说,简直一听就觉得别人这是要让他们放下筷子立地成佛的内容,讲的妙趣横生,更用颇为科学的数据打退了所谓营养学家和养生人士想当然地寻找“有害健康的罪魁祸首”却不容置疑的劲头。无论是真的想知道自己所处地区的饮食体系如何形成,还是只想看点历史人物对吃的独特癖好,本书都堪称不会后悔一读的选择。
随书的附册也很值得一看,其中侧重于讨论书中关于饮食“工业化”的部分,而这对于餐桌上的食材已经日渐“国际化”、实则“单一化”和“简单化”的现代人来说,不啻为一记警钟:如果这样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倒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选择如果让我们开始失去家庭氛围、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活着绝不是为了吃,吃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的原初尊严,我们又准备从哪些不经意间就能找寻出仪式感的日常细节中,找到能比“吃”更能凸显出平凡幸福感的“通用语言”呢?
“进口”是中国式幽默里,“吃”这一行为的别称,是引进食材的行为;“出口”是指食材通过越改进越出色的存储和运送方式,被远方的人引进、接纳,成为大家进一步沟通的载体,甚至改变远方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吃人嘴短,引进了对方的美食,总会对美食诞生地的人也有特别的好感)。“吃”这一行为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不止,各地时刻都在进行的“进口”和“出口”的故事也在不断地继续改变这个世界。时至今日,工业化的浪潮席卷之下,可能已经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料,未来三十年后,我们将会把什么“送进口”,又乐于看到什么“被出口”,我们只要知道,那个时候,“吃”仍将是会渗透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