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打记忆起,只要爸爸在家,家里就很少有和和睦睦的样子,因为爸爸和爷爷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架。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除夕吃团圆饭时,他们俩为了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还差点要打起来。
我当时觉得很愤怒,甚至难以理解爸爸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后来爷爷告诉我说,是因为爸爸恨爷爷没让他读书,后来出社会后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吃尽苦头。
但听爷爷说,那时候是爸爸学不进去,经常逃课,后来就没上完小学就自己辍学了。
但是爸爸却固执己见地把一切责任怪罪到爷爷身上,从不反思自己的所在所为有无欠妥。
从小到大爸爸对我也是横眉竖眼、疾言厉色,各种冷眼和打击,导致我从小就特别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
长大后,每次写作文时提及“父爱”这个词,我都觉得特别落寞和惨淡,因为“父亲”这个角色一直给我带来的都是无尽的痛苦和压抑。
慢慢地,我变成了和爸爸一类的人,我从来不和他说一句话,甚至躲着他。
有时候他的一个眼神都可以让我感觉无比绝望,他的一句话都可以像刀子一样插入我的心里,扎得我满是血痕。
从小到大,我从不知道父爱是什么样的感觉,幸运的是爷爷默默地弥补我这十几年来缺失的父爱。
但在我的心里依然有一个死结,别人进不来,我自己也走不出去。
02.
爸爸是一个寡言少语,脾气暴躁的人,有时候一言不合就发怒、摔凳子、叹气,我听了之后心里也是堵得慌,好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无数刻想要挣脱逃离。
有段时间,下班回到家比较晚,每天还要听他的一通怨气;那些天,我一度怀疑自己快得了抑郁,便匆忙找了房子搬出去,这才结束了地狱般的生活。
再之后,我的情绪一直很不稳定,非常的消极颓废,总觉得生活无望,人生无光。
我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去调整我的情绪,后来才慢慢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原生家庭对我造成的伤害就像一道道血淋淋的伤痕,花再多的时间和金钱都痊愈不了,就算我逃出了漩涡,依旧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
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这种感觉就好像是,这个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我漫无目的地在风中飘絮着,不知道自己往何处去。
我突然感觉必须做些什么,才能把自己从泥潭中拔出来。
于是,我开始翻看大量的心理学书籍,每周末都泡在图书馆里,直到我读到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全新的自己》时,一切谜底仿佛都水落石出了。
那就是,原生家庭的痛只能用爱去化解。
体谅和包容你的父母,他们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父母应该尽的责任,只是他们并不是一个超人,事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就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而不应该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
03.
有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充满友爱的家庭,父母把自己捧在手心里,从小就享受着无限的宠溺和呵护;
而有的人却出生在硝烟满满的家庭中,父母三天两头吵架斗殴,动不动就发脾气爆粗口,从小忍受着唾弃和责备。
或许很多人都羡慕前者,从小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中长大,因此内心更加丰盈而充实;而讨厌憎恨后者,从小都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和快乐。
于是,我们开始抱怨出生的不幸,抱怨父母的冷漠无情,觉得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
但是抱怨有用吗?抱怨只会让你的处境更不好,人生越来越糟。
记得作家张德芬说过一句话:
不论你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你都要欣然接受你的父母,不能推脱责任,而是要想象父母是你自己挑选的,你来到世界上就是要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
可能父母没有在小时候给你足够多的安全感,也没有给你足够多的关爱,但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责任和努力,他们的所知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并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妥帖周到。
有人说,爱与恨是人生的两大主题,因爱而生恨,想要治愈原生家庭所积累的恨和伤害,就得用爱。
原生家庭的缺陷和遗憾,只有选择接受它,和它握手言和,慢慢地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才能重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希望每个人都学会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对自己多一分释怀,对父母多一分体贴,用爱去抚平间隙,用时间抚平伤痕。
只要你的内心还是充满阳光的,不断地去充盈自己的内心,就能让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好起来。
End
作者简介:小言儿,一名混迹于职场的文艺女青年,爱读书,爱成长,做生活的有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