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7004/81001d26171ab3fd.png)
05 唐诗的立意①
立意,是诗歌、散文及一切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意”就好比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灵魂。能不能把意“立好”“立高”,直接关系到这篇作品的成败。
我们平常写文章,要表达一个主题思想,比如,“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想说明什么问题”等,所有这些,都是“意”。“意”在文章中常常起到一个“统摄”的作用。假如你在行文之前搜集了很多很好的材料,但如果没有“意”把它们贯穿起来,那这些材料也只能是一些散落的、没有灵魂的材料,仅此而已。所以,能不能立意、能不能把意立“高远”了,对所有的“作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量。
古人对立意,那是非常重视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大儒王夫子就曾在他的《姜斋诗话》里有过这样的表述:“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段文字的意思很明确,意即所有的诗歌/文字的创作,“意”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了“意”,这样的诗歌/文字就相当于是一群乌合之众。
“意”在古时候,它并不是统一的、单一的,而是有所分别。“诗歌”中的意和“散文”中的意,肯定是有所不同的。散文的“意”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认知、一种理念。而诗歌的“意”除了需要表达这样的认知、理念外,它更多的是要表达诗人的一些思想感情,俗称“诗歌的情意”。需要表达诗人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优秀的唐诗,往往是把“意”隐寓在形象的画面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体验。
比如,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黛玉论诗”。其中有这么一段: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段话语,特别强调了“意趣真切”。何谓“意趣真切”?就是让人在读了作品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篇非常有名的唐代作品。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很显然,这首《黄鹤楼》上半篇,也就是前四句,完全是以六朝风味的古体诗的形式出现的。特别要注意的是,“黄鹤”一词在三句中出现,这在格律诗中,是坚决不允许的。而到了下半篇,诗句就完全“律化”了,成了“标准的律诗”。
这首“半古半律”的“另类诗”,赢得了古今人们的喜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首诗把古往今来的时空变幻,都容纳在这短短的五六十个字中。登高远望,归思难收,最后这一缕乡愁融入到烟波浩渺的江面之上,,让那缕愁绪随着江波荡漾开来。让读者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能自然而然的体验到作者当时的那份心境,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震动。
可以说,这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习惯性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