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感恩帮助过我的简友们,特辑小文分享。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是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杂文家,诗人,作家,曾担任过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刘征一反传统正规杂文的写作模式,擅长创作荒诞离奇,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他自称为“怪味杂文”。他认为“杂文应该是老虎与山羊的杂交,要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东西”。在他笔下古人今事掺杂,鬼怪禽兽登场,妙趣横生,大受读者欢迎。
正规杂文基本上都是延续“五四”以来的模式,摆事实讲道理,如邓拓,吴晗,廖漠沙,邵燕祥,公刘,牧惠,林放等。
刘征的杂文大多用采用说唱体,故事体,话剧体,戏曲体,寓言体以及诗词体的形式。
说唱是传统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刘征把它运用在杂文上,如《“帮”式上纲法》已被读者肯定,这种说(叙述)一段唱(口诀)一段的形式,不仅使作品思想内容更凝重,而且增强了艺术魅力,既通俗易懂,又生动火爆。
寓言,它原本就具有杂文的雏形,刘征“因势利导”,将这种民间文学形式引进杂文,可谓相得益彰。如《自以为聪明的蛤蟆》、《庄周买水》等篇什,有的似寓言,有的像童话。
刘征还探索用元曲的形式创作杂文,《武大打虎》、《叶公骂龙》等相继出台,大受读者欢迎,这种笔法使刘征杂文的幽默感更强更浓。
刘征还用直观艺术话剧形式写杂文,调动综合性舞台艺术为其杂文形象服务,堪称一绝!如《骏马和骑手》、《歪补<辕门斩子>》等将“平面文章”搬到“立体舞台”上,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其实是杂文的戏剧化。
典故、史料多用则滥,弃之可惜,刘征对此综合治理,姑且称之“考证式”,于是乎诸如《圣教序杀议》、《大吃大喝漫考》便应运而生,《悟西游记的豹尾》意犹考证古典小说《西游记》结尾之优劣、文野,实则最后一笔画龙点睛,可谓别具一格。
另外,刘征已发表二三百首杂文诗,杂文用诗的形式创作,比较少见,诗耶?杂文耶?其区别于杂文者,乃分行分节,语言高度凝练、概括,似谚语、若警句;其不同于诗者,即多以一、二句话表达一种哲理,没有诗的意境之抒情,更无对现实生活之描绘。虽分寸不易掌握,然确为读者所喜爱,许多中小学生和青年传抄刘征的杂文诗。
刘征完全以传统写法创作的杂文为数很少。有位杂文家说:“方法也是力量。”确有道理。刘征拓宽了杂文表现手法,注入新的活力,无疑对发展当代杂文是个贡献。
任何艺术手法创新的成功都不能绕开读者和社会的公认,而作家则是根据作品的需要和可能,舍此便谈不上作品的生命力;刘征的探索和创新其意义不仅仅有益于杂文风格和流派的发展,也可作为其它文体的借鉴。
刘征的杂文是近年来许多杂文作家与杂文作者十分感兴趣,和学习,模仿的样式。他摒弃了传统正规杂文平铺直叙、反复说教以讲道理为主要手段写法。它不仅构思新颖,角度别致,语言活泼,生动幽默,而且多是形象突出,很有可读性的。
如刘征的《“帮”式上纲法》、《庄周买水》、《妙语录音》、《歪补ㄑ辕门斩子>》等,舒展的《论冻结稿酬的伟大革命意义》、《〈言论摘编》招聘主编启事》、《“样板”颂》等,魏明伦的《毛病吟》、《半遮的魅力》《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等。
这里的杂文不止于“体裁”突破“正规杂文”的平铺直叙,同时也包括夸张式、反话正说式以及构思、结构等,都不是按正常的议论文那样的杂文。
刘征的杂文不仅仅在体裁、样式上与正规杂文不同,它在艺术构思、结构、语言等均有明显不同之处。
刘征杂文的优势,还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艺术概括以及塑造各式各样的形象。小说、戏剧、电影的核心是艺术典型,刘征的杂文弥补了杂文无法概括、无法塑造形象的缺憾,吸收了小说、戏剧、电影等的长处,使杂文反映社会问题增加了容量和广度,且由于采用概括的艺术手段,在文学艺术的典型画廊里树立了杂文的艺术典型。
刘征的杂文对2000年以后的杂文写作方式影响很大,出现了许多非正统的杂文样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