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各个行业都在忙,忙着整理年终总结。老王也不例外,从昨天开始就忙着整理各种记录。这个时候也真切的感觉到了什么叫忙,也真切的感觉到了平时那么闲,做了那么多的事,却不整理,就那样放着,放着,拖着,拖着,结果就是年底让自己忙起来,转起来。
前天晚上,宋老师带领我们做了学习安排,决定从昨天开始进入强度较高的学习状态。而我也从昨天正式脱离了学习状态,从昨天开始,两天了,一点书也没看,而老师布置作业让每天发语音分享心理现象,且从各个角度入手,昨天,今天的我就靠着原有积累的一点点对知识的记忆来进行解读,在听听群里各位同修们的分享,真的是天壤之别。我已经成功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忘记的差不多了,估计再不努力就被同学们甩出几条街了。所以,人啊,想要进步,一天都不能落。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黄庭坚)
“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三天不读书吧不上刘少奇。(毛泽东)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21fdc7b45bdd1ee3.jpg)
本来对于知识的掌握就没有那么熟练,没有那么流利。还好几天不读书,好几天不学习,真的有点跟不上脚步了。
昨天分享的是心理现象中的心理过程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中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当然,感知觉就感觉又有知觉,其中感觉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痛觉等等。今天特别想要说的是关于听觉。
老师在课堂上说声音是纯粹的心理现象。老师讲的时候其实是有些不太理解的。在我的认知中,我们在物理上学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怎么现在声音都成了心理现象了呢?
自从听了这句话以后,在生活的体验中慢慢印证了这句话。以前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春暖花开这支曲子,还可以把它存在手机里,时长的播放。就是因为每次听到这首曲子,内心就会生出一种温暖,一种力量。觉得就像回到了春天,花开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万物生长,草木葱茏,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可是在今年的有一天,再听到这支曲子的时候,竟然莫名其妙的想哭,也真的哭了一场。哭着哭着,别人来劝的时候,竟然更加的难过,更加的悲伤。
同样的乐曲,为什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生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呢?个人觉得这是和心理有关。
咱们都知道噪声,每个人都不喜欢噪声。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呢?
还是举个例子,我是最喜欢听相声的。我就觉得听相声能让人乐呵乐呵,开开心心的笑一笑。所以有的时候,我就会特意找一段相声听一听。
昨天晚上十点了,很困了,可是我的简书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我就在努力睁着大眼写我的简书作业。突然不知道是谁打开了声音,是一段相声,就听着嘻嘻哈哈的在笑的声音,也不知道是冯巩还是牛群?就觉得心里腾,起来一股火。这都十点了还不睡觉?还不安安静静的!听什么听啊?有病啊?虽然嘴上没有真的说出来,但是心里真的很烦!很烦!
好在只短短几十秒,声音就低了下来。可是我的思路断了,生气!心烦的躺了十几分钟,才又爬起来继续写我的简书。
相声,我很喜欢听吧?当我喜欢听的时候,它对我来说是生活的调节剂,是快乐的源泉。可是当我集中精力在做其他的事情时,相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它就变成了噪音,变成了我心烦的引爆器,变成了我愤怒的开关。
那么,声音是什么呢?声音就是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他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来自哪里呢?
尤其是对于从小就有听力障碍的人来说,从小没有听到过声音,也没有人告诉这是什么声音?所有的声音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声的。所以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声音是我们的记忆,是构建的结果。如果我们像鱼一样只有七秒的记忆,那么在七秒之后,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都是新的,我们都不会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290181c63febbcf0.jpg)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盲文,哑语这种东西,有的有听觉障碍的人可以通过口型的变化来判断出对方到底说了什么。那么,此刻,他听不到声音,但是他知道对方说什么。就像哑语是听力障碍的人沟通的工具,我们正常人说话,他们听不到,但是他能通过手势的表达来明确的知道对方说了什么。
有声音吗?
没有。
有声音吗?
有。
在听力障碍者的图示里,什么样的口型,手势代表这样的语言,这是一定的,所以他们听不见,却能看懂。如果没了眼睛呢?看不到呢?真的就啥也听不见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所以声音到底来自于哪里呢?声音到底是什么呢?
声音就是一种心理现象。
声音就是一种心理现象,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066ad91a8f59381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