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女性花园
爱上自己的命运2——胡适母亲冯顺弟(下)

爱上自己的命运2——胡适母亲冯顺弟(下)

作者: 花奕凡 | 来源:发表于2018-04-27 19:21 被阅读18次

         她17岁出嫁,23岁守寡,没读过书,却独自培养出了一代大师,35个博士学位的胡适。

          她就是胡适的母亲,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冯顺弟。

    冯顺弟的丈夫“三先生”临终前,曾给顺弟和四个儿子各留了一张遗嘱,其中给顺弟的那张上就写着“穈儿天资颇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村妇女,是如何在她的余生,实现丈夫的遗愿呢?如何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引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等职的呢?

    1

         顺弟教育子女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既严厉,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早晨是她与儿子胡适谈心的时间。每天天刚亮,顺弟就把胡适叫醒,叫他披着衣服坐起来。等胡适彻底清醒过来了,才跟他说前一天他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用功读书。有时,顺弟也会跟胡适念叨起他的父亲“三先生”的种种好处、事迹,弥补父亲不在,对胡适教育的缺失。她跟胡适说,“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说到伤心处,每每会掉下眼泪来。

          顺弟特别注意保护胡适的自尊心。在一个大家族当中生活,处事为人一定要小心谨慎。丈夫早亡,对于独子,作为母亲自然是要维护儿子的面子和权威的。顺弟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即使有时候胡适犯下大错,她也会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关了房门责备,或者罚跪或着拧他的肉。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他哭出声来。怕别人听到,又有闲话。同时,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给别人听的。

          冯顺弟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2

       顺弟教育子女读书方面,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经过深思熟虑,请教他人,善于听取好的建议,付出了大量心血的。

         胡适3岁以前,父亲“三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就曾经教给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

           等“三先生”去世,胡适一家人回到安徽家乡时,顺弟怀着对夫君极大的爱与崇敬将他“穈儿天资颇聪颖,应该令他读书”的遗嘱印在心里,做起了慈母兼任严父,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胡适四五岁,顺弟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

      胡适在家乡一共读书9年,先后读了《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当时私塾老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胡适不仅要好好读书还要求甚解。当时,同一私塾,一般小孩的学费一年只需要两块大洋,而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为了让胡适获得老师更多的额外的教育,顺弟就把胡适的学费额外多交,第一年就送了六块大洋,以后每一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12块大洋。

          顺弟嘱托先生要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顺弟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

           有一次,胡适的一个读过四书五经的同窗好友拿着一封信,问胡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胡适这时深深领会到母亲多交学费的好处。后来,胡适对此感慨道:“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胡适因为认的字多,又懂得意思,所以不觉得读书很苦,倒是在书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世界。胡适,在不满8岁经他二哥提议,先生就开始教他读《资治通鉴》。之后,胡适不经意间在废纸篓里发现了一本《水浒传》的残本,以此为契机开始读了大量小说。

          胡适 十二三岁时,常常一堆十几岁的小姑娘围着胡适,听他用绩溪土话讲古文里的故事。

    3

    在母亲的悉心规划下,胡适受到了私塾良好教育,胡适十几岁学问就差不多赶上老师了,还自己批阅了《资治通鉴》。私塾老师怕耽误胡适前程便提出辞职,胡适由二哥介绍、母亲同意,于1904年离家去上海读书。

          此时的胡适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母亲临别时装作很高兴的样子,不曾掉一滴眼泪。这对于一个丈夫去世,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母亲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顺弟还为胡适亲子缝制了一只枕套,枕套上用紫红色线绣了两行文字:“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

          顺弟早年对胡适的教育,培养了胡适极其浓厚的读书的兴趣。国学大师季羡林回忆说:“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

          到了上海之后,为不辜负母亲的期望,胡适刻苦用功,由于英文和算术水平太低,他就常常在宿舍熄灯之后,把蜡烛放在床架上,趴在被窝里,再在枕头上放块石板做算术题。

         日积月累,这样学习竟然影响到了他的身体的健康,有段时期胡适的两只耳朵几乎全聋了,后来慢慢才恢复。有一段时间,胡适为了赡养母亲,曾经辍学教过小学。

    后来,胡适听说考取留美官费生在国外学习能赚取不少钱,便写信征求母亲顺弟意见。 顺弟看到胡适的信后,非常高兴,回信说:“自得汝出洋留学之报告,吾家家声可期复振,心境顿觉怡然……当刻刻以学业不振为虑,其他尽可置之度外。”

         胡适19岁,考取了留美官费生。

    4.

         在胡适外出求学的几年里,顺弟的父亲、两个妹妹、弟弟相继离世。胡家的店业也连年屡遭失败,最后只剩汉口一处无利可图的酒盏。又恰逢辛亥革命爆发,汉口被烧,店铺的产业尽数被毁。顺弟被这些事情连续打击,一病不起。

         之后的一两年里,顺弟几乎起不了床。她私下请照相的人来家里照了张相保存起来,跟家里人说:“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倩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后来,顺弟病情渐渐好转,但是,连年战争,胡家生活窘迫,已经到了到要变卖首饰过年的地步了。

    有一次,冯顺弟得知邻居宋焕家由于生活所迫,正在以一个比较低廉的价格处理一部珍品《图书集成》,这书是胡适梦寐以求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80元时,在胡家生活已经颇为窘迫的情况下,愣是咬牙借贷为胡适买下。

         当时80元是什么概念呢?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月薪是八元,这80元相当于主席十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而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的房子也不过二百元而已。

          顺弟用爱为儿子构筑了一条通往知识的道路,支持他求学,不让他求学之路被自己的病情影响,让他能见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5.

          顺弟对胡适的爱和悉心教育,赢得了这个后来成为人杰的儿子的十分敬重。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更多的就是出于对母亲的爱和敬重。

    胡适与江冬秀的亲事,是在1904年,胡适随同父异母二哥到上海读书时候,顺弟为他精心挑选的,并且订了婚。未婚妻江冬秀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胡适当时一门心思在读书上,对这门婚事并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

    在此之前,胡适已经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经济能力也非同一般。在胡适任教授的第二个月,在他的家书曾说,月薪已由260元涨到280元,此后家中兄嫂、侄辈的一切用度均可由他一人承担。

    对于母亲的爱和敬重,让这个新式的年轻有为的年轻人,遵从母命娶了小脚的旧式妻子。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胡适与江冬秀受教育水平相差太多,社会见识也差很大,这段婚姻,胡适内心是有遗憾的。余生之中,由其促成的有情眷属数不胜数。他喜欢看到青年人相恋、结合,并主持过150多次婚礼。这150多次证婚,从已知的记载来看,大多为胡适同辈友人、晚辈学者,成就的多是学界伉俪。某种程度上,也是胡适对于自己一生并没有能够恋爱自由,可以有学术伉俪的遗憾的弥补。

    6.

          婚后,胡适心想母亲正在中年,侍养来日方长,婚后不久就重返北大任教了。第二年,江冬秀怀孕的消息从北京传来,顺弟这一生最后的使命与心愿也了了,早已疲累不堪的脆弱身躯轰然倒塌。从旧疾重发到病重逝世,仅十几天。

    当时,胡适远在北京,没能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哀叹。

          不仅仅是胡适。顺弟去世时,父老乡亲无论男女老幼都很悲痛,一个家庭主妇如何能赢得这般尊敬呢?

          胡适反复思量,反复回顾母亲的生平事迹,得出一个认识“一切事物都是不朽的””,并专门以《不朽》为题发表过一篇文章。

          在文章里,胡适说:“那英雄伟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烧饭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掏粪倒马桶的, 也都永远不朽。””

    顺弟的一生充满波折,她屡次都顺应命运的安排,同时,积极努力的生活。

    正如这段话所描述的:

    “命运是残酷而强大的。但是,你可以顺着命运的大致方向漂流。就像艄公坐着羊皮筏子,顺着河流的主道,斜着向前。你可以发现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以左右船头的方向,偏偏自己的脖子,决定是看左岸还是右岸。”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村妇,就这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审时度势, 运用自己的智慧协调好一个家族的关系,并且教育好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代哲学家,政治家,成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发起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世界。

     在母亲出殡的那天,胡适用泣血的心写了一首悼母诗:

        “往日归来,才望见竹竿尖,才望见吾村,便心头狂跳。

        遥知前面,老亲望我,含泪相迎:‘来了?好啊!’

        ——别无他语,说尽心头欢喜悲酸无限情。

        偷回头,干眼泪,招呼茶饭,款待归人。

      今朝——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

      只少了我心头狂跳!

     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

      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云散烟消!

      只今到家时,更何处寻他那一声‘好啊!来了’!”

    �䅻�v&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上自己的命运2——胡适母亲冯顺弟(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hz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