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荣,王德敏
一、童年,聪慧专注,意气风发
二、少年,勤奋好学,才思过人,
三、青年,名师指导,积学储宝
四、壮年,才华出众,志向高远。
五、老年,成就斐然,一代宗师。
六、子孙享其荣耀,封为"御前画士"。
简历:
罗牧,是清初著名画家。乾隆六年《宁都县志·方伎》载:“罗牧,字饭牛。工书画,海内争购其笔墨真迹或不可得。大中丞宋公荦尝以其画呈上御览,旌‘逸品’二字。”清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方伎》:“罗牧,字饭牛。工书画山水,在北苑子久之间,为西江大家。尝呈御览,旌逸品。寓居南昌,中丞牧仲宋公荦作《二牧说》赠之。得冠石林确斋岕茶法,亦善制茶。中丞郎公廷极为诗记其事。牧亦能诗。年八十余,海内争购其笔墨真迹,多不可得。”
罗牧被誉为“江西派”山水画祖的说法,见诸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罗牧,字饭牛,宁都人,侨居南昌。工山水,笔墨意在董黄之间。《西江志》云:“得笔法于魏石床。林壑森秀,墨气滃然,诚为妙品。江淮间亦有祖之者,世所称江西派是也。牧敦古道,重友谊,与徐徵君榆溪世溥善,徵君赠诗云: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须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巡抚宋荦牧仲高其人,作‘二牧说’赠之。牧能诗善饮,楷法亦工,又善制茶,卒年八十余。”
生于比罗牧稍后的书画家李廷钰(1791年-1861年,曾任浙江、福建水师提督),诗云:“书画门廷各有行,画须生外熟方臻。至今源委西江派,犹说饭牛第一人。
一、家庭历史背景
《龙门豫章罗氏族谱》的确透露出罗牧的家世情况, 罗牧祖父“达伦,字浩泉。于明嘉靖癸亥年(1563 年)二月 二十六日生,至明万历戊午年(1618 年)九月十一殁。娶陈氏,于明嘉靖甲子年(1564 年)七月十一日生,至明天启庚 午(1630 年)四月十三殁。夫妇合葬归仁里浮槛渡蟠龙形。” 其父罗必远,字士宏。于明万历戊子年(1588 年)六月初四日生,至大清康熙己酉年(1645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殁。娶丁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归仁里浮槛渡蟠龙形。”罗牧本人, “兴富,御旌逸品处士,讳天贵,名牧,字饭牛,于明天启壬 戌年(1622 年)七月十一日生。至大清康熙戊子年(1708 年) 十一月初二殁。葬本县归仁里西门风雨坛侧面虎形酉山卯向。”
罗牧之子贵玉,“兴富之子,贵玉,字伯珩。于大清顺治壬辰 年(1652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到清康熙辛未年(1691 年) 六月初五殁。葬万斛里吊马岭月形。娶萧氏于大清康熙辛卯年 (1651 年)六月二十九日丑时生,殁失考。葬吊马岭象形艮 山坤向。”罗牧长孙“胜元,字松乔,大清康熙己未年(1679 年)正月初三日戌时生。至大清康熙庚寅年(1710 年)二月 二十二日辰时殁。葬仁义乡归仁里浮蓝渡金盆形巽山乾向。”
据考证,罗牧曾于江苏金陵娶蔡氏,生子贵应,孙罗烜,字梅仙,山水颇得祖韵,曾孙罗景冶为高宗御前画士,常为其代笔,高宗赐罗景冶"双赐楼"以旌其祖上荣誉。
从罗牧年谱我们可得知:罗牧大魏禧三岁,彭士望大罗牧3岁,李腾蛟大十四岁,邱维屏大九岁,林时益大5岁,
二、童年: 聪慧专注,意气风发
罗牧生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壬戍(1622年)7月。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罗屋巷的房屋里,宁都吊锋黄潭村只是罗牧祖居所在地,罗牧出生时,其祖父罗达伦已去世四年。
由于罗牧祖居钓锋盛产茶业, “富翁商贾,伏约州县” 罗牧祖父从钓锋来宁都经销茶业,至罗牧父亲罗必远这一辈,家业比一般农民还算宽裕。罗牧出生时,当时是7月,罗牧刚学会讲话,喜欢在地上乱涂乱画,特别招人烦,家人让其抓阄,把毛笔、金元宝、算盘等物件放在一起,罗牧抓起毛笔在纸上画了一个抽象的牛。在罗牧七岁时,父亲送罗牧至县城私熟开始蒙学,当时县城有梅江书院,梅江书院座落在宁都城南的延春谷内,梅江书院建于宋代淳祐六年(1246)是祭祀朱熹的门人曾兴宗所建,清中期后又祀董越,陈继儒 ,李腾蛟、邱维屏、魏礼三兄弟等人,梅江书院不时会请本地进士,贡学来督学,宁都三魏家境富裕虽有名师扬一水的教诲,也常去学习,罗牧也是喜欢交有学问的朋友,所以罗牧跟宁都三魏及李腾蛟邱维屏关系十分要好。
三,青年:名师指导,积学储宝,
罗牧十六岁时(1637),在魏氏兄弟的推荐下拜魏书为老师,在魏书处学诗文、绘画、书法,“得魏石床法”,罗牧从此有了谋生的基本条件,起点也高于-般的学员。魏书 字石床,为魏禧的族叔,宁都县城人,乾隆版《宁都县志·隐逸》载:“魏 书,字石床,父应秋,工诗,称诗狷,(早)卒。书竭力事母。弟夭,遗女侄三,书为择婿,治装送逾人。袒免未瘗者几 ,三十,悉葬如礼。魏书工诗词,尤善真、草、篆、隶,画山水、竹 木、鸟兽,穷态尽妍。甲申弃诸生,肆情著述。每宾友过从, 萧然菜茹,而好剧饮大醉。至论议今古,商较元禅,一往奔诣, 四座咸倾。或意不自得,则仰天椎心,痛哭狂叫,虽贵人在侧弗顾也。歙贾孙某侨寓,值寇乱,举囊金数百属书藏之。贾死, 其子自歙至,书还金,封识如故。著有诗文集二十卷,《逸民传》三卷,纂选邑人董越、董天锡、谢蒙恩、谢士章、刘泰兆、 父应秋《六子诗》八卷。”
魏书的史料阙如,诗文集和《逸民传》在乾隆朝被禁,毁 版,故无流传。魏书是易堂九子中“三魏”的族祖(又称族叔), 魏氏兄弟得到过魏书的点拨。魏禧在《与族祖石床》书中说: “所教皆高情至论,得力书卷之外,诗文一道,有进步"魏书与易堂诸子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时有唱酬,写过《六松草堂》、《值松草堂》、《过值松堂送彭躬庵归章下》、《送杨雨三归石鼓峰》、《暮下三巘》等诗。他与林时益关系尤其好,曾在林时益的冠石留宿后写下了《过朱用霖冠石留宿四首》:
隔年始一过,相见抑何艰!负病余携杖,安贫子住山。学从晚岁得,耕到杪秋闲。留客衡门坐,看云去复返。
拳石乱峰里,孤茅寄一烟。长同植杖者,时咏采薇篇。云落 秋原出,风沉夜水喧。儿曹荷锸返,濯足揖灯前。
买山山已得,所志亦何求!日月感长逝,江湖悲壮游。绕枝 空屡匝,止足果良谋。惟子成真隐,鸿冥没远秋。
谷盘疑境尽,披草得成蹊。不逐流泉出,安知来路迷?为怜 将别访,相伴过峰西。莫以言归疾,霜红杖再携。
所谓“买山山已得”,指的是林时益买冠石筑草堂,傭田种茶,日间力耕,夜晚课徒。时魏书已老,体弱多病,“负病余携杖,安贫子住山。”罗牧随侍魏书往返于翠微诸山,魏书有《春晴同罗牧过苇公岩居》:
结伴出西阁,新晴过石梁。溪禽呼气色,峰雪辨云光。野水闲田满,残烧细草芳。定知岩壑本,诗思步层岗。
罗牧2 1岁时,魏禧、曾灿在莲花山读书,罗牧也时常到莲花山与之交流,是年魏禧应诸生考试一等,甲申前时,李自成攻陷北京,称王于西安。明崇祯帝朱由检上吊于煤山,明亡。吴三桂降清。
(1645)7月,罗牧二十四岁,林时益从南昌举家相聚于宁都,后居冠石以授艺制茶为生、制茶采茶,各得其法。称林岕茶。道光版《宁都直隶州志·寓贤》载:“林时益,字确斋, 南昌诸生。师事欧阳斌元,与彭士望为友。先是,父统鐼,明宗室也,以崇祯丁丑进士令江夏。尝修城支帑数万全,黠吏匿其籍。时益覼缕追忆,条写而目算之,无所爽,吏惊以为神。 于是兵戈未靖,奔走避地。彭士望与言魏禧兄弟之贤,金精诸 山奇秀豁目,乃变姓名携家依之。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 众多窜伏山林者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久客阳都,弗乐归。卜居冠石,佣田而耕,非其力不食。子楫孙,门人吴正名、任安世、任瑞,带经负锄读书,声若出金石。冠石宜茶,时益以意制茶,香味独异,所称林岕是也。工行草书,善地理,性好苦。"
罗牧出身茶业世家,自然对茶有着不同的情缘,1 6 4 6年在魏书的举荐下拜林时益为师,学习林岕茶的工艺,在制茶的同时与林时益学习诗文书法。以及经商之道,以他日后南昌发展打了扎实的基础,林时益创“开收出纳“法为罗牧日后销售林芥茶打下基础。明亡消息传至宁都,魏禧父魏兆凤率诸子公庭恸哭,时流寇遍行,魏家欲寻山石结寨,以卫家室。顺治二年冬(1646)魏家出资购买翠微峰。林时益为避乱,三至宁,依友人刘兆泰不遇,邂逅魏禧,一见如故、遂成莫逆,后携家眷与彭土望家眷一同往宁都,舟至宁都时值晨,舟停于城东集贤门外,魏禧前往相迎贵客。林时益至宁都不十日,林时益两弟在南昌相继而亡。
(1646)年魏禧举家搬迁至离县城十里的翠微峰,闽及赣即相继陷,易堂诸子聚毕。
魏禧(1624 年-1680 年),宁都县城人,派名际昌,字凝 叔(一作冰叔),号裕斋,兄弟中排行第二,世人称魏叔子, 因其翠微峰顶居所名勺庭,故又称其勺庭先生。
他一生著述甚丰,留给世人《文集》22 卷; 《左传经世》10 卷;《诗集》8 卷;《日录》3 卷;《兵谋》、 《兵法》各 1 卷、《兵迹》12 卷。顺治元年,他编过一部《救 荒策》,在文中指出:“天灾莫过于荒。天灾之可以人事救之, 亦莫过于荒。”“救荒之策,先事为上,当事次之,事后为下。” 这部《救荒策》,后人论曰:“勺庭先生山居二十年,心计手 画无时不胞于天下,所著策略多万世大计。”
魏禧是易堂领袖,他与诸子在山上广收学生,造就人才。 高峰时多达数百人。清顺治十年,魏禧又于翠微峰下水庄设馆 授徒,魏禧与清初侯方域、汪琬称三大散文家。
顺治四年(1647)林时益返南昌、与徐世博相交赠诗,罗牧可能一同前往。(这是罗牧第一次见徐士溥)
(16 5 0)年宁都城破,清兵屠城城,魏际瑞独身险任共事,屡濒于危。而翠微峰得全。
1654彭宦作难翠微峰,秋诸子弃山。
甲申之复,诸子避难于翠微峰,不仅让罗牧有机会的交当时最好的老师"易堂诸子"。使今后的人生轨迹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罗牧在翠微峰同时从师林时益及魏禧两位大师,是何其幸运。
罗牧与易堂诸子
罗牧与魏际瑞相善,有书信来往,(伯子虽为易堂九子之一, 但很少在家),《魏伯子文集》有《与罗饭牛》尺牍一则:“古人作画,悬纸高壁之上,闭户旬日,日夕相对。忽有山水烟林, 天光地气,发于纸上。经营惨淡,执笔赴之。凡文字书画,精神距一层之先落笔,乃在此一。若守此一,便落第一耳。”估计罗牧在信函中向魏际瑞请教了绘画灵感等问题,故有魏际瑞的上述回复,既是作为文学家触类旁通的一种经验,也是对绘 画艺术的一种探讨志载,魏际瑞对绘画和书法都有研究,尤其是刚进入中国不久的西洋画,兴趣浓厚。
曾灿与罗牧交情很深,有《为张方伯题罗饭牛山水册》一 首:
千林万树乱山曲,不见居人见茅屋。茅屋参差高复低,小桥 泻入湖天绿。万里湖天散作云,水光却与山光分。远山飘渺云欲下,恍疑身在具区濆。七十二峰杳难辨,淡烟疏雨来吹面。此中茅屋坐者谁?似与故人重相见。(予向家邓尉一自注)披图如闻山水音,何人能继倪云林?吾友罗子重豪素,为公写作湖山阴。得到罗牧山水画册的张方伯,不知是哪省的布政使。曾灿在诗中将罗牧比作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称呼罗牧为“吾友”、 “罗子”,可见情非寻常。曾灿侨居吴下前后达二十年,对罗 牧游历吴中有相当大的帮助。
邱维屏(1614 年——1679 年),字邦士,易堂九子之一, 宁都河东塘角人,世称邦士先生。
邱邦士是魏禧兄弟的姐丈,年长魏禧 10 岁。邱维屏的学生曾先慎曾是宋荦最好的朋友,在宋荦来江西作巡抚,曾先慎也向宋荦推荐了罗牧。罗牧除了与这几位师长交往甚密外,与彭士望,李腾蛟,魏祥,彭任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
四、壮年:才华出众,志向远大。
1 6 5 3年,罗牧携家来至省城南昌以制茶售茶,裱字画为生,以艺交天下,魏禧则于水庄授徒。1654年,局事稍稳定,林时益买冠石,弟子任安世,任瑞,吴正名从耕,皆负担亲锄畚,手爬粪土以力 作,夜则课之,读《通鉴》,学诗,间射猎,头着一幅巾,赤脚挥锄,朗朗然歌,出金石声,皆窃叹,以为古图画不过是也。 而中尉酒后亦往往悲歌慷慨,见精悍之色。魏禧曰:中尉来宁都时二十有八,予与季礼方壮,并愿为中尉死也。中尉更姓林, 字确斋,所制茶高妙,远近名曰‘林岕’。工二王草法,诗于杜为别出,人咸推服之。 1 6 5 5冬,林时益回南昌,路遇大水,岁腊,其子娶媳妇,罗牧至其家祝贺。师徒二人互为问好。
(1 6 5 7)年,罗牧制林岕之余谋求书画的发展,在林时益的引荐下拜访南昌名士徐世溥,徐世溥曾于十年前见过罗饭牛,知罗饭牛为林时益弟子,于是赋诗二首赠与罗牧:
一、
又随飞叶下江烟,与雁同来先雁旋。
记得扁舟初过我,草堂门外水齐天。
二
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须眉。
云山本自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
徐世溥前一首诗说到 林时益与罗牧初次拜访他时的季节、地点,后一首诗则说到与罗牧见面是十年之后。从“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句中,可知罗牧其时的画作仿效的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云山”风格。
徐世溥的诗对罗牧此后的绘画人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若干年后,罗牧将此诗对巡抚宋荦念诵,宋荦久慕徐世溥的人品, “求徐巨源文翰甚渴”(宋荦《友评》),听了徐写给罗牧的 诗后,“令人讽咏不已。”乾隆年间,张庚在《国朝画征录·罗 牧》中也引用了徐世溥的后一首诗。以阐述罗牧的绘画风格。
罗牧拜见南昌名士,在南昌引起了更多艺术圈的关注、加上罗牧敦古道,重友谊的性格,善于交朋友,罗牧在南昌有彭士望、林时益的介绍,品茶赏画之余抚琴作书,很快竹溪草堂里高朋满座。1658年罗牧38岁时,南昌名士徐土溥因盗而卒,同年八大山人在奉新耕香院做主持,罗牧在竹溪草堂作《山水卷》(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山水卷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意笔,秋木肃然,湖光山影,亭桥帆远,望之心旷神怡。令人难忘,此卷笔墨已然成熟,在古人的基础上已有自家风格。
(1663)年罗牧与知府叶丹、游滕王阁 ,(1659)药地大师方以智造访易堂,赞 ‘易堂真气,天下罕二”该年三月,方以智,彭土望于青草湖,留树庐七日,与林时益、彭士望语至夜分、互以诗赠之,方以智能诗善画,与罗牧合作《山水册页》今藏安徽省博物馆。
(1662)年林时益与魏禧至赣州郁孤台。九月同魏禧首次至杨州,林时益魏禧的扬州之行为罗牧的发展带来了广宽的天地。四年后(1665)罗牧游吴越,其时魏禧的文名已传遍江南、罗牧以其乡贤的身份及精湛的绘画枝艺,收到欢迎和尊重,若干年后,罗物再游吴越,请魏禧题扇面,魏禧在《书罗饭牛扇面》一文中说:“别饭牛八年,画益工,山 水林木云气悠远而不尽,疏而能积,其书法亦绝可观也。往饭 牛游吴越,吴越士大夫好之,今再游,好之必甚。然予交东南 士最多,恒散伏草间,或灭迹穷山深谷,不求知于人,人亦不得而见,故于饭牛之行,书其扇以介之。饭牛以艺交天下二十 余年,而夷然不自屑,有蓬户之心。夫世之必以软美游于世者, 亦何为也?"这扇面成了魏禧的介绍信和推荐书,魏禧在病逝前一年,与宋荦相交,为罗牧晚年与宋荦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665)年在扬州“继娶蔡氏,孙泉为妾",(1668)李腾蛟卒、年60,罗牧在扬州与恽寿平交往。恽寿平(初名格;1633—1690),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
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称为"没骨",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学褚遂良,被称为“恽体”。
罗牧在恽寿平处得观历代名画、画技大增,因避时乱,蔡氏移居金陵,生儿贵应,“蔡氏能琴善画、颇有家法”,方土馆作《同饭牛先生买妾扬州戏成却寄》诗一首:望子归装久,秋过冬又残。新从鸳被暖,肯忆蓼洲寒(时先生家住蓼水)江水朝来急,风帆欲到难。深闺好惆怅,日日问长干。(《鹿村先生诗集》) 从诗中“秋过冬又残”句可知罗牧住扬州时日长达数月。
(1666)年四十五岁的罗牧回到南昌,定居蓼洲,(1668)宁都乡邑曾炤与罗牧交,赠诗《自题画》:泉飞如白练,峰转似青螺,不知饭牛子,叩角为谁歌。诗中以宁戚叩角而歌的典故,然并不以为罗牧有上卿之才,入仕之心。
1669年罗牧4 8岁,罗牧在南昌东湖以售茶,山水为业,1 2月罗牧父罗士宏卒,罗牧这年回到宁都办理丧事守孝。该年末罗牧由南京往扬州,并与周亮工相约与金陵,因事未果。
周亮工(1612 年-1672 年),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 (今开封市)人。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明亡后仕清,累 官户部右侍郎。著有《赖古堂集》、笔记《因树屋书影》等。
康熙九年(1670 年),罗牧通过画家顾大申(字震雉,号见山)引荐,在南京拜访了周亮工。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六《送罗饭牛之邗上》云:“顾见山从江上示余札子,云,与饭牛将访余于恕老堂,为一月留。既以事阻,忽返云间(上海 松江)。独饭牛过我,又匆匆欲往广陵(扬州)。因步何省斋韵送之:客从章贡到,因动故园心。画卷烟云过,楼开海岳临。 清江虚脱眺,黄菊过幽寻。莫为秋风苦,闲同蟋蟀吟。虎头书早寄,一月约君留。所欢晴江棹,难为日暮求。听涛应有赋, 作客莫悲秋。归若云间去,吾将共一舟。”
1 6 7 0年,罗牧再上扬州,期间与毛石甫有交。
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六《送罗饭牛之邗上》(邗江,县名,在江苏)诗 为证: 顾见山从江上示余札子云:与饭牛将访余于恕老堂,为一月留。既以事阻,忽返 云间(即上海松江)。独饭牛过我,又匆匆欲往广陵(今扬州)。因步何省斋韵 送之: 客从章贡到,因动故园心。画卷烟云过,楼开海岳临。清江虚脱眺,黄菊过幽寻。 莫为秋风苦,闲同蟋蟀吟。虎头书早寄,一月约君留。所欢晴江棹,难为日暮求。 听涛应有赋,作客莫悲秋。归若云间去,吾将共一舟。
罗牧频繁的江淮交游,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与当地著名书画家和艺术收藏人的交往,这种交游的直接结果是扩大了罗牧及其所代表的江西画家群体在江淮的影响力,罗牧在江淮拥有了众多的追随着、学习者,(清张 庚《国朝画征录》:“江淮间亦有祖之者”)与此同时,罗牧和“江西派”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尽管罗牧在这些江浙名城的居住时间有时很长,
五、老年,成就斐然,一代宗师。
1672年7月在章江客舍作《兰亭图》周亮工卒,年6 1。
1677年澹雪由渐江至南昌建北兰寺,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罗牧八大山人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屈死在狱中。
1 6 7 8年7月,林时益病甚,子林东孙请画师为其画像,林时益自题诗:拟作看云图,画师写作水,策杖立高峰,涛涛有如是。"7月林时益知自已时日不多,坚持从南昌回宁都,卒时6 1岁。葬于翠微峰冠石旁的东岩。邱邦士为其作墓志铭。林时益、魏禧门人梁份奔走三百里哭其墓。
9月罗牧好友曾炤卒于徐州,邱邦士为其作墓志铭。
是年魏禧被举荐应博学鸿辞科试,以疾坚持辞不就,十一月魏禧因辞征舆疾至章门,时任世安同行,如不获则引决,十二日归山中。
1 6 7 9年9月,宋荦榷关赣州,曾任岭北参政的前辈汤斌向宋荦推荐易堂诸子,劝其务必与诸子交,时魏禧过赣州治病,遂交宋荦。宋荦《漫堂年谱.十八年己未》:"宁都魏征君禧、和公礼,彭躬庵士望先后过访"。
1679年1 0月邱维屏卒于宁都河东塘角家中,享年六十六岁。
1 6 8 0年临川县令胡亦堂组织梦川亭诗会,
罗牧即兴作《山水图》。此年与八大山人相交,一月,魏禧客病南昌。方士馆伴其左右,1 6 8 1年,魏禧与梁份从无锡赴扬州故人约,舟至江苏仪征一夕卒,年5 7岁。友顾祖禹先至哭祭。榇归,彭任迎哭于南郊,率子举哀肃拜,禧妻谢秀孙在山中闻夫卒,绝食十三日死。曾灿于吴门接彭士望书,知谢秀孙绝食殉夫,悲伤痛哭,
四月,八大山人在临川发狂疾忽大笑,痛哭,裂屠服焚之,走还南昌。
(1682)罗牧与"金陵八家'之一龚贤有书信来往。龚贤(1618 年-1689 年),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 紫丈人。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明亡后,于清凉山筑半亩园 隐居,工山水,取法董源、吴镇,然自辟蹊径。善用墨,层层 渍染,沈郁苍润,而稍乏秀韵,与樊圻、高岑、邹喆等合称“金 陵八家”。兼工诗文,有《香草堂集》、《画诀》、《柴木人 画稿》等。 是年,罗牧在真州(今仪征)应许颐民(名松龄,号劲庵,又 号仓雪)之请,作了一卷画。许又托罗牧到南京时代向龚贤求 画。其事载于龚贤所作《江村图卷》题跋:
壬戌秋,西江牧行者自真州来,曰:“真州有许君颐民, 近号仓雪先生者,颇嗜画。因要余画,余谢不能,敬推柴丈。 不获已,为作一卷。复以一卷属我渡江索柴丈。柴丈其许我 乎?”余曰:饭牛子以画名西江,尚尔逊谢,余小巫,能不气 缩也?行者极言之,亦为之作一卷去。......余复作一卷,乃《江 村图》。图成,颐老约夏翁及其密契紫骖,心如与弟嵩期诸先坐同观之,惜未与饭牛一见也。
罗牧生于山野,长于僻地,尽管他后来赴省会都市,游吴越淮楚,但与世无争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依然作为他的人生理想而存在胸臆之间。他的山水画,都是对山野、溪流、林木、 茅屋,以及四季更替而带来的山乡景物变化的描摹。他的画作, 充溢着山野的气息,草木的芬芳。山间的树林、瀑布、溪水、 小桥、农舍、茅棚、枯枝、积雪、路人,都赋予了无限的与世 无争的禅意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他的画作落款,用的是牧 行者、饭牛、云庵、云庵老人、钓家、双江、竹溪等名号,与龚半千交往的这些时间,罗牧似乎从龚半千哪里悟出来了墨色滃然的积墨效果,这种积墨效果在罗牧晚年(6 0以后)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成为罗牧牛山水画的一大特色。罗牧山水早年师从魏书董其昌法,中岁在沈周,倪瓒的意境深远中吸取養份,晚年以后林壑森秀,墨气滃然的风格一直贯穿于其山水画中,罗牧的山水画创作是大成者,这也是罗牧山水在清初山水画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罗牧画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删繁就简”、“高古峻拔”的新貌放在松江画风一统天下的明末清初画坛,我们就会立即感觉到罗牧的份量,更不用说他对八大山人的启发意义了。
1 6 8 3年6月1 1日彭士望卒于宁都,享年七十四岁。
(1686)罗牧6 5岁再北扬州与恽寿平相会。恽寿平作《送西江罗饭牛》诗一首。八大山人居南昌常涉足北兰寺与罗牧、澹雪雅集。
(1687)喻成龙任临江知府,与罗牧有交,并赠诗一首。
(1688)夏宋荦由江苏布政使调任江西巡抚。罗牧没有成为邱邦士的门徒,但他早年与邦士的弟子曾先慎过从甚密。曾先慎,字君有,宁都人。《宁都直隶州志·处 士》载其“师事邱维屏。寓居赣上,士过双水者,莫不礼于其 庐。为商邱宋公荦所器,遂为莫逆交。著有《兵学钞》、《治学钞》、《遂五堂集》。”曾先慎后来隐居于翠微峰后之三巘峰,潜心著述。宋荦主政江西时,曾征曾先慎出仕,被先慎婉拒。时罗牧回乡省亲,曾先慎几次入城拜访,均未遇见,怅然而返,遂致信求画:“昔倪高士作画,惟以赠贤者贫士。若势利之夫,虽持千金求之累年,终不可得,人到于今称之。以先 生高发,讵出倪兴林下?正不欲弟陋巷中独无先生得意真迹耳,惟先生留意。廿二尚在县,有间希为邀二三知友入巘山来。 此间多怪石危峰,悬崖绝崖,巍然远望,长川如带,云树缥缈, 种种奇观,颇足浇人胸中块磊。与知己相把臂作二三日饮,亦韵事也。跋子望之,饭牛先生有道教,小弟曾先慎拜。”
(1689)年间,曾先慎对罗牧之画甚为渴盼,亦以之与倪瓒比拟。罗牧宁都友曾先慎致信罗牧,意让罗牧结交宋荦,
宋荦邀罗牧与八大山人招饮。龚贤卒,罗牧该年作《赠八大山人诗》:山人旧是缁袍客,忽到人间弄笔墨。 黄茅不可置苍崖,丹灶未能煮白石。近日移居西阜门,长挥玉 尘同黄昏。少陵先生惜不在,眼前谁复哀王孙。诗中述八大山人曾经的和尚、道士身份,与世无闻,忽如横空出世,降临人间舞弄笔墨,售其书画。即便混迹人世,也是道家本色,长挥玉尘,形同神仙。诗圣杜甫不在了,有谁来 哀叹过去的王孙呢?
1690年春宋荦与罗牧有聚,罗牧并诵徐世溥诗《罗饭牛携画于山中》与宋荦,令人讽叹不己。同年恽寿平卒,年5 8岁。罗牧作诗怀念:独爱江亭上,澄怀多所欣,故人松障外,疏磬隐斜曛。罗牧是个重友谊、重感情的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罗牧七十岁,定居南昌蓼洲,以山水画为主业,身体健朗,夏五月过北兰寺作《烟江叠嶂图》等壁画。六初五日,长子罗伯珩殁。八大山人开始云游江西各地。宋荦夏五月过北兰寺,作《过北兰寺烟江叠嶂堂成漫赋五首》。宋荦又作《送罗饭牛入庐山歌》诗由此,“二牧说”扬世,再作《赠罗饭牛》,宋至附父宋荦《送罗饭牛人庐山歌》作七言诗《前题》:“罗叟七十顶未秃,欲向匡庐结茅屋。我昔曾匡庐峰,峰峰拔地如芙蓉。我昨又读匡庐志,大小三六十寺。安得数幅鹅溪绢,烦君到处图所见,归来贻挂西堂,一日匡庐游一遍。"
宋荤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调任江苏巡抚。四十四年(1705 年) 迁吏部尚书,三年后(1708 年)致仕归里。宋荦任江西巡抚时,年 56 岁,时罗牧 67 岁,二人均已入 老年,但二人友谊保持到辞世,宋荦尊重罗牧,始终如初。罗 牧生平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烟江叠嶂图》,是南昌当时重建的北兰寺的大型壁画。《二牧说》即宋荦所作《送罗饭牛入庐山歌》:“子以牧为名,我以牧为字。二牧生平偶不同,各于诗画有深寄。我诗苦吟四十年,得小三昧嗟华颠。子亦行年平七十,一生供养惟云烟,昨于北兰寺中烟江叠嶂堂,见子创作烟江叠嶂图。 垩壁才数尺,意兴何潇洒。一掩一重出肺腑,约略茅亭总光怪。 犹云此水石摹董巨而为之,更有粉本迥出董巨外。匡庐五老峰, 峥嵘霄汉皆吾师。子携画笔往,我写诗篇送。如渑之酒壮子行, 何须倾倒毕卓瓮。酒酣一棹浮章江,恰值梅雨初晴山鸟弄。”
这首歌,宋荦完全没有一个高官的架子,放平与罗牧同等身份,显然出于真性情。宋荦还写过《赠罗饭牛》一首:“老去饭牛子,图成破墨山。襟期自丘壑,挥洒到荆关。寄迹蓼洲上,时游庐阜间。烟波相对处,羡尔似鸥闲。”
一个封建时代的高官,有如此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罗牧的画作,宋荦多次呈送给康熙皇帝御览。
1692罗牧寓居南昌,与八大关系亲密。宋荦调补江宁巡抚。罗牧与南昌广文、楚才、涂居璁、吴允嘉等九人去庐山访美白鹿洞,泛舟彭蠡,此次与宋荦同游实为宋荦调任江苏巡抚。罗牧作《幽居卧游图手卷》以记之。
(1 6 9 7)年夏日,罗牧题唐诗于八大山人《蔬果花竹册》(又名 《水墨萝菔》)。《蔬果花竹册》共十二幅,每幅有对题诗文, 题诗者为朱容重、罗饭牛、李松庵、彭廷典、刘远兼、吴起湘、 谢樵、李惟敬、黄日同、李邦宪、曹轼、朱添㼿等十二人,皆为南昌名士。首页朱容重是八大山人族侄,二页即罗牧,足见当时罗牧地位之高.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八大山人在罗牧《山水册》上题诗:远岫近如见,千山一画里。坐来石上云,乍谓壶中起。西 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1 7 0 1)年新建知县方峨遂认为澹雪狂犬无状,澹雪遭方峨所害,八大山人于南昌寤歌草堂吟诗作画,接客煑茶,罗牧时常会去与八大山人与朋友一起弹琴作画。是年罗牧作《山水烟江叠嶂卷》以记之。
1702年壬午,罗牧八十一岁,安居南昌,约于该年与八大山人、朱容重、徐煌、熊秉哲、彭廷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鉴、吴雯炯、黎坤等人组织“东湖诗画会”,宋荦为幕后老板,罗牧为画会发起人与组织者,八大山人等人为核心成员,罗牧为江西画派开派始祖,清"扬州八怪"称罗牧为"一代画宗"。
在“江西派”中,有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罗牧和八大山人。尽言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同,但长期的密切交往和艺术上的切磋,使他们早已了解并接受了对方。如果说,罗牧是清初在全国特别是江淮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江西画家,那么八大山人则是来自江西的另一位“名满天下”的艺术家。两者的不同在于,八大山人以其冷逸的艺术风格和奇特的艺术语汇征服了画坛,罗牧则是以其深广的人脉、稳健的艺术创作和高妙的美学趣味获得热烈的反响。八大是伟大的艺术巨匠,罗牧则是江西艺术史上最具清醒画派意识、也是最具画坛领袖气质的艺术家。
这正是罗牧的意义,他不仅以自己杰出的书画成就,为清初绘画史贡献一抹辉煌,更以自己的艺术活动,为江西老表挣得一份历史的荣光。(叶青语)
(1 7 0 4)5月罗牧从南昌回到到宁都,八大山人开始游赣南旴江,宁都翠微峰,罗牧一同前往,该年梁佩兰有诗赠罗牧《送罗饭牛归阳都山中》,《寄罗山人》。秋,吕熊《女仙外史》完稿,与罗牧有交。此时的罗牧己是白发嶓然了。
(1705)八大山人卒于南昌,葬祖坟地新建县梅岭西山。
六月罗牧致宋荦信礼中谈到自己的处境:"近来衰拙益甚,为病不灵偶事笔耕,多因饥迫"。
1708年十一月初二,罗牧无病而卒,葬于宁都县城西门风雨坛前,墓志铭为好友温应峤书丹,兴国人王思轼撰文,"一代宗师"的人生至此划上圆满的句号。
1708年2月彭任病卒于三巘峰。享年8 5岁。
是年宋荦御任吏部尚书,归故里河南。
六,子孙享其荣耀,帝封为"御前画士"
罗牧曾在康熙三年(1665)前后举家迁居扬州,但他终于没能在扬州定居,其中的原因颇值得研究。 在罗牧的身后,他的后代延续着罗牧对江浙地区的重视,在金陵的罗牧小妾蔡氏生了个儿子罗贵应,罗贵应又为罗牧生了个裔孙山水画家罗烜 (生卒年不详,字梅仙),就侨居金陵(今南京),画史上有“年八十余犹操笔作画的记录。罗牧的曾孙罗景治,字霈林,号集贤馆主,江西宁都人,罗烜子。随父徙金陵,幼承家学,宗江西派,气韵古雅,学其祖颇得神采;乾隆三十八年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国子监,因善书画荐入如意馆为内廷供奉,得见内廷书画,技艺大进,一弃荒率之气,主宗四王而入元四家,善青绿山水,所作一笔不苟,学王翚尤为神似,颇得高宗赏识,高宗万寿庆典命其作《万寿庆典图》十卷,甚得圣意,特赐“御前画士”匾额,进文林郎,因其曾祖曾得圣祖“御旌逸处士”封号,遂自命其楼为“双赐楼”,以为荣耀,时人称慕不已,遂画名遍海内,高宗品鉴书画常招于御前,曾为高宗代笔书画赐朝中大臣,惜其惜墨如金,不曾多作,平素均于内廷作帖落,且多不属款,以报高宗知遇之恩,传世极为难得。
几点思考:
1,江西画派宗师 为什么不是八大山人,而是罗牧。
2、罗牧的山水画为什么在清初会被推崇。
3.为什么海内珍之的罗饭牛的山水画后来四百年被人冷落、无人知晓。
4、罗牧文化研究的意义
1、八大山人是明代王室遗胄,八大山人与罗牧同样师法董其昌、但二人的性格不一,八大山人冷逸孤傲,不善交际。八大山人山水花鸟在古人基础上达到顶峰,而罗牧起初职业是茶商,然后是从事丹青、罗牧更懂得经营之道、性格豪爽、重友谊,敦古道,画风清新淡雅,更接近于俗雅共赏,被当时的达官贵人所赏识,加之幕后有推手,宋荦呈给罗牧画作与皇帝鉴赏,画作被皇帝评为“逸品”,罗牧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被后人称为"一代宗师”,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而八大山人虽是艺术成就比较高。但其性格不合时流。江西画派祖师非罗牧莫属。
2. 罗牧山水画"江淮间祖之、海内争购".以我分析,罗牧之所以艺术成就高,罗牧一生之中,有好老师、有好身份、有好伯乐。好老师当然是林时益,魏禧。罗牧去扬州时,魏禧为其写了一把扇面作介绍信。加上罗牧画风独异,名气就自然大了,有一个好的身份,茶商加艺术家。(琴、诗、书、画)样样皆通,性格豁达开朗。懂得人际关系处理、善交朋友,有一个好的伯乐宋荦,宋荦是皇帝的重臣,当时为了清政府对汉人的统冶(满汉畛域),需要一位艺术上有造诣的艺术家来做榜样、加上宋荦也是书画行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是罗牧被推到前面,
3,为什么罗牧被冷落了四百多年,而八大山人却名满天下。罗牧的上位在当时是政冶的需要,艺术上罗牧虽走的是文人画的道路,但山水画个性特点也不如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花鸟山水对后代的影响可谓是天花板极的,让后人无法逾越,而罗牧的山水画在当时大师林立的清初、只是有特色的文人画、清初有"四王"龚贤,"四僧'。那一个不彪榜史册的人物,后世的眼光中罗牧的画风删繁就简,所现的冬山秋水,秋风箫瑟,虽是高格,但一般人比较难懂得欣赏。所以罗牧被冷落了四百年。
4、罗牧文化研究的意义
当代中国美术画派林立,百花齐放,江西只有这个画派,而且其影响尤其是近现代很大,如罗烜,罗景冶,王梦白,陈寅格陈师曾,傅抱石、黄秋园,陶博吾等。江西画派的祖师罗牧所开创的江西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与贡献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今天去研究罗牧,挖掘江西画派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历史地位,意义非凡。
参考书目:
乾隆六年《宁都县志》
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
《龙门豫章罗氏族谱》
《客家宁都》罗荣、谢帆云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
年2月 《八大山人研究——“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萧鸿鸣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 《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的几个问题》 黄笃著 《美术研
究》1989 年第一期。
易堂九子年谱(邱国坤、廖平平)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