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了一篇《催交水费》的文章后,今天让我想起了当年农村挑水的情景。
那个时候,农村基本上没有水井,要想吃上干净的饮用水,必须要到很远的圩区小塘里挑水。
我们的村庄沿河边居住,村后边是个万亩大圩。圩田被长江支流的分河、叉河、小旱河包围着。
虽然我们出门临水,四面见水,但真正能供我们饮用的水却很少。只有圩区中心的一些小塘口的水才能饮用,那里人迹罕至,污染源少,水质清澈,挑回家的水不用下明矾沉淀就能够直接饮用。
我们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大水缸,两只木水桶。每天早上,都有人在出工之前去圩区的小塘里把家里的水缸水挑满。
两只满满的木桶水,一百来斤重的样子,对于正常的中壮年男人来说,挑起来还是不吃劲的,但对于老年人和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能大半桶或半桶来挑了。
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没有人挑水的,只能在附近提浑水到家里,用明矾沉淀后再饮用。
那个时候,一年有大半年的饮用水都是去圩中心的小塘里挑的。只有在夏天汛期,满塘满坝的水连着,到处的水都是一片浑浊,没办法,只得把那些浑水搞回家,用明矾沉淀后再饮用上面的清水,或者下雨时在层檐下用盆和桶张接雨水,经沉淀后再饮用。
每年的大年初一,家主们都要争抢着去塘里挑头水,意思是博个好彩头。
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家主们都争先恐后地拿上水桶去小塘,你在这个塘口挑,他就到那个塘口挑,目的只有一个,挑头水。
实行责任田以后,小塘里的水就不再那么清澈了,因为圩区农田里的化肥农药用多了,排到小塘里的水,已经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农村人的饮用水成了问题。现在的农村人生病,得了这个绝症那个绝症,与当初不健康的饮用水是否有关系?
好在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一些比较讲究卫生的村人打起了水井。水井虽少,供应村人的饮用水还是够的。先打上井的人家,是不排斥其他人打他家的井水的。俗话说,井水不打不浪沿,农村的民风还是很纯朴的。
随后几年,多数人家都打了水井,装上自吸泵,把水抽到水塔里,再往水池里、厨房里放水,俨然具备了自来水的功能。
井水相对于小塘里的水来讲,在没有污染源的情况下,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清澈许多。饮用这样的水是否能够生病,就全靠各人身体的抵抗力以及个人的造化了。
真正用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却是最近几年的事。2000年以后,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飞跃的提高,村村通工程(通路、通水)全面实施,改水改厕正在进行。
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足不出户,就能有安全健康的自来水饮用。
农村的水缸、水桶已成摆设,那种清晨不断有人去远处挑水的情景已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