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的岛
今天开始,给自己定了个任务,就是这一天就算别的什么也没做,也必须要读一读与养育教育相关的书,并写下自己新的思考和感悟。
养育孩子是一个这样需要长期倾注心力的事情,不是我可以一会儿热情涌上心头、想着自己要做这做那决心成为好妈妈,而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做的可以了、没必要那么累就放松下来,然后放着放着就忘了自己应该干嘛。
对孩子的态度,何尝不是一种习惯?
我们都说孩子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养成一个好的为人父母的习惯。
有人说,孩子3岁之前不用去管,反正他们什么也记不住。难以想象,这种观点让多少孩子错过了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盖楼房,都知道要牢牢的打稳地基;我们养花种树,都知道要从精挑细选的选种育苗开始;生育宝宝,甚至知道从备孕就开始万分小心和注意;然后等到孩子该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年龄,开始东奔西走,想方设法让孩子得到最优质的教育,如果孩子那时开始功课跟不上,就开始焦头烂额的督促、寻找各种各样的帮助和辅导……
唯独,这最早的0~3岁,被太多父母抛在了脑外。
虽然你以为这时候的他的能力还不是那么的完整,或许他真的在你看来什么也没有记住,但你是否想过,那是因为他现在所正在经历的,全部都将刻入到他幼小的生命之中。
婴儿的大脑是未发育完全的,视力是微小的,肠胃是柔弱的,一个最初的婴儿不会跑、不会走、不会站、不会坐、不会翻身、不会抬头……而在他们一点点的成长中,他们用身体感受这个世界,从触觉、到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他们开始会跑会跳,会说会笑,难道不是他们把周围的一切都融入了自己的身体里么?
过去的我,不是不知道这些,所以我选择自己来养育和陪伴我的孩子,只是,不知不觉的,我就放松了,看起电视剧、买起股票,忽略了给孩子良好环境的重要,也忘记了去认真关注孩子每一个阶段该有的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认识到,养育孩子,不是一个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孩子越小,把对他最有益的代码都输入进他那个小小的脑袋瓜里才越有效果,让她小小的身体就对运动的快乐产生记忆才越好。
所以,如果说对一个孩子的付出是100分,那么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应该付出的越多才不为过,你可以把30分花在孩子的0~3岁,把20分花在孩子的3~6岁,在孩子与家庭的信任和依赖、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搭建之后,在孩子良好的纪律、习惯、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天性都养成了以后,再去在孩子未来真正走入社会前的那十多年里慢慢付出另一半的50分,一定比反过来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在孩子的3岁之前放任不管,3~6岁随波逐流,然后到了上学以后突然发力,孩子还会听你的吗?当一棵小树已基本成形,谁还能去再改变了呢?
可能在过去的年代,早期教育的问题还不至于这样的突出,因为那时没有我们这么多人漂泊异乡,没有这么多高楼封闭的丛林,孩子们在大家族中、在自然之中,自由的长大,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即使不给予过多的关注,他们只要可以观察,就可以学到许多许多。
可现在不是那个年代,现在有太多的孩子每天被封闭在高楼里,被也许不太懂的交流的祖辈单独照料,或被丢给一个并不真心爱他喜欢他的保姆或者育儿嫂,不是出门就能望见田野,也不是每一天都可以欣赏到朝阳与落日,不是出门就可以玩耍,也不是在家里就有热闹。
不知有多少正在亟亟渴望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每天被关在小小的家门里,不让弄脏自己的衣服,不让自由的涂涂画画,他们看不到多少人来人往的热闹,也没有人用心的和他们聊天玩耍,再美丽的衣服,再高档的车子,对这时候的他们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吧。
所以,现在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孤独症的孩子。
以孩子为核心,是真的重要,我想做到,却还没有做到。我会在带孩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走神去想别的事情,会时而忽略了孩子眼前的需求而让她生气,会有时懒得赔她玩儿她才会无聊的想看小猪佩琪……
在当妈妈这条路上我要学习要做的真的还有太多,即使是不那么刻意一切顺其自然,也先要从管理好自己开始,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勉励自己,照亮孩子。
今天看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和梅拾瑛《唤醒孩子内驱力》的一部分,我想在很需要做的,是陪好每天把孩子从早托班接回来以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让她既可以玩好儿,感觉到家里我们对她的爱,也可以早早的睡觉,早上可以在刚好的时间醒来,然后配合我给她穿衣服,高高兴兴的让我送她去园里。
刚刚又买了套玩具和有趣的绘本,我要多学一些陪孩子玩的游戏,让她能多开心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