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早教与优育
【沐 鸿】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重要基础。更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我国先贤早在“三字经”的开头说过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对这一句话是持有异议的,因为这是不符合科学依据的。当人一出生时,其大脑思维还没有接受和传递过任何信息,就恍如一张没有记载、描画过任何笔墨痕迹的白纸,纯白无瑕。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善”与“恶”之分。准确地说,应该是“人之初,无善恶”。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善恶、优劣,是在其出生后,经过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引导而逐步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成长”。于是,“早教”就成为当今培养后代的重要课题。
“早教”的目的,就是在孩子大脑的空白期,通过与孩子的语言交流,行动接触等方式,给予孩子以最早期的信息传递。比如:跟孩子对话,把自己的语言信息通过听觉“印”入孩子的大脑,因为此时说话孩子能听到,尽管孩子还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信息已经过脑神经的接收,“记录”储藏到了脑海中了。再如:母亲在孩子的摇篮前翩翩起舞,用那优美的肢体语言通过孩子的视觉传递到孩子的大脑中,尽管孩子还不知道你舞蹈的意思,但他(她)已经在无意中被动地接收了。
凡是养育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就在孩子呀呀学语时,父母教得最多的是“妈妈”,“爸爸”,所以,有许多孩子最初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爸爸。这就是早期教育的“成果”。如果我们在最早期教孩子学说“脏”话,可想而知,这个孩子肯定自小就是个满口污言秽语的“奇才”。
实践证明,人的善恶是在后天的教育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这就是人们经常戏谑地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的原委由来。
由此可见,子女的成长,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诚然,一个人的“天资”是否“聪颖”,这也不排除父母的遗传因素。如:脾气性格;生活习性;习惯动作;反映能力等等。所有这些,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的遗传。
有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偏课”现象,以本人为例,我自小学开始,在文科方面出奇地好,可在理科方面学起来却十二分地吃力,花在数理化方面的学习精力是其他同学的三到四倍,看到别的同学对理科方面简直是“无师自通”,我却是“天生我笨”。我的女儿在学习时也是如此,到如今,我的孙女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语文、英语出奇地优秀,可数学却要紧赶慢赶,加班加点。这就是一种“天资”方面的遗传因素所造成的。
总之,一个人的天赋,有主观方面的因素(遗传),更有客观方面的引导,(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孩子来到世界的最早时期起,给予其良好而正确的教育引导。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当然,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必须科学,要循序渐进,最好制定一套早教计划,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遗传特性”,选择侧重点进行“补缺”,早教还要因时制宜,由浅入深,不能操之过急。早教的“老师”还必须掌握孩子的心理,善于“寓教于乐”,根据孩子的喜好进行“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早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怎样,早期教育是新时期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新课题,让我们一起努力,利用早教这一根魔杖去叩启优育这一宝库的基础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