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次,我们会因为一个人的眼神而否定自己。有多少次,会因为别人一句话而改变自己的打算。又有多少次因为别人的举动而停下脚步。
L是一名没有及其没有主见的高三学生。她会因为上课答错问题或答得不完美而懊恼一节课,剩下的时间会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心里会想:‘完了完了!老师会觉得我好蠢啊,同学们会怎么笑我,完了完了!’之类的种种评价。而她最喜欢说的就是,‘完了完了!
大家都知道,对于高三学生,老生常谈的就是想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打算从事什么工作。L的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们都觉得L适合做一名人民教师,原因是L性格内向,适合简单的工作环境,并且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挺好的。对于L是再好不过的了。
而L更想做一名记者,受柴静的《看见》的影响,L对于记者的好感莫名的大。她更想替普通老百姓说话,更想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可是她犹豫了。教师与记者在她心里的天平是倾斜的,而倒向的是教师。L觉得父母的意见更重要,毕竟长辈是更有经验的。于是乎L把目标改成了师范学校,而她就仅仅考虑了一个晚上。
L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文静、从不反叛,连头发都是别人希望的长度。可是在她的日记本里,她写别人的坏话,她想剪短发,她想一个人出去旅行,她想成为像柴静一样的记者等等她做不到的事情。甚至连她自己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过于在意别人的建议,过于考虑别人的感受。因而丢失了自己。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有太多的L想要成为自己。大家都关注嘻哈,都说喜欢嘻哈,于是我就说我也喜欢嘻哈,可是自己喜欢的音乐里占多数的却是民谣。其实并没有人强迫你听嘻哈,可是你自认为大家会更接受玩嘻哈的人。就是这个‘自认为’让多少人难受不已啊。自认为男生都会喜欢长发姑娘,于是就留长发。自认为她会生气,很难过,于是就不去做这件事。自己的自以为是却苦了自己。
正是因为不同,才会产生美。你和我不一样,所以才会吸引我,我才会有兴趣和你成为朋友。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那不是会产生审美疲劳了吗?就像网红脸。
鲁迅先生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没必要因为别人而活得这么累,你是什么样就应该这样。我喜欢民谣,凭什么让我喜欢上说唱。我喜欢剪短发,凭什么让我留长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外表,体型,都不相同,所以不一样是正常的,有个性才有自我。说你独特想要纠正你的人,她们的赞语就像铁公鸡,你会发现她们对谁都一样,所以没有必要因为别人而牺牲自己。人生在世几十年,凭什么我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L最后还是选择出省,报考新闻专业。理想冲破了枷锁。她的父母并没有反对,更多的是支持,因为这是L唯一一次提出自己的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