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与感冒君又杠上了,以为自己能逃过两位毒王的攻击,扛了7天,终于还是沦陷了。这把年纪,感冒不吃药,似乎成了丢掉兵器的士兵,沦为战俘是必须的。
原来给自己设定的功课,也懒散了,理由当然是,我不舒服,可是,我也因此,偷偷看了部电影——《不问西东》。
其实,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印度电影,为什么呢?内容正能量比较多,有信仰,有歌舞,观赏性也非常强。
国产电影搞笑的,多肤浅,笑过以后的收获,如同平常排泄过大号以后,不是没有作用,是作用甚微(便秘患者请绕道)。
我一直排斥悲剧,可《不问西东》这部电影虽然带有悲剧色彩,4个故事的整体有点像智力拼图,但是我觉得它的新颖就在于——它用散文的方式在叙述论点,然后用诗一样的价值观,来贯穿影片,首尾呼应,最后,也由张震来总结性得点题。独白,对白,唯美,有诗意,有哲理,有思考。
它的叙述方式跳出了传统电影的边框,带你去思考,逼你思考,而不是让你不动脑子,人给什么,你看什么,从头到尾,只看小鲜肉,小腐女的衣着,只关注有哪位男神,女神参演?只关注投资多少,票房多少……
不过,看完影片,我还是要跟制片人招呼一声:哥们儿,我欠你一张电影票,呵呵。
影片中,每个故事其实都感人:沈光耀的荡气回肠;吴岭澜听从内心的抉择;王敏佳、李想、陈鹏在那个罪恶滋生的年代,也仅仅是一些个悲剧人物迷你的模型;而张震则将现今社会善良之人的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
四个故事都代表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影评在百度上,有人写得非常详细,剖析也非常深刻,在这里,我不剧透太多。(看过的朋友可以在本文评论留言,我们继续私聊。)
我只说我自己印象深刻的观后感:
一、在抗战期间,孤儿们饥饿的时候,一位双腿残疾外国人教他们哼唱《奇异恩典》(又有人翻译为《天赐恩宠》),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是美国人最喜爱的一首赞美诗,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这首歌旋律优美,童音悠扬,是影片的一个亮点。
二、吴岭澜的故事最短,几乎没有多少画面,但是他面临的人生抉择,似乎对当代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影片中,老师劝文科第一的他转文科,但他觉得最优秀的人都在学实科,他很迷茫。这就好比,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做什么,也是像梅校长指出的那样:“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
他们的字典里,或许是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全市第一,某某状元……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灵魂深处溢出来的,不懊悔、不耻辱的平和与喜悦。”
或许也没有读过泰戈尔《爱者之贻》:“世界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他们或许不明白,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即是人存在于世的意义。
三、刘淑芬是文革那个故事中,致使王敏佳毁容的师母,是位悲剧性人物。她善良无私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供他上大学,把好吃的让给他,自己喝汤水裹腹……可丈夫长期的嫌弃,冷暴力,“逼”出了她的邪恶:她除了肢体暴力,言语暴力外,还找不到发泄对象,于是就把矛头指向王敏佳……
或许,是王敏佳的鲜血唤醒了她的真实,她内心本真的善良,不过她却已无法“不懊悔,不耻辱”地活下去了,她选择逃避,跳进深井洗涤自己的灵魂。
如果她早一点看清真实的自己,早一点对另一半“放生”,或许她会找到活着的尊严,她的生活不致于这么惨淡。进一步说,那个时期的人们,如果学会思考,或许,人间会少许多不必要的悲剧。
最后,我特别喜欢张震片尾对四胞胎的独白,是一首散文诗啊,分享一下: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个人总结一下《无问西东》的价值观(通篇完成点题):“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在此,我愿,世间充满发自内心的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