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Public Opinion)是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一本书,被誉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写作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里面举的很多例子并不适用现在,但书里面的思想内核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本书并没有像常规思维一样分解概念,解释什么是舆论、舆论有什么功能、舆论是怎么形成,而将舆论作为已知的概念,从多个角度剖析。书中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就谈谈印象比较深刻的三个概念。
第一个是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简单点说,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认识世界并不能对所有信息源加以考证,只能通过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对信息是经过筛选过的,我们了解到所谓的“事实真相”只是传播媒介想让我们知道的部分,至于客观真实如何,单凭个人是无法考证的。个体往往通过虚构的事实来填补自身认知与客观真实之间的鸿沟,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做真相。正是基于此,舆论才有操控和引导的基础。
第二个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中,我们会优先认出自己的文化里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物。刻板印象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简化认知过程,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精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了解新事物。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偏见,对于新事物注重共性从而忽略其个体差异。比如说一提到法国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浪漫。如果说真有个法国人出现在面前,那能否就认定这个法国人一定很浪漫?
第三个是象征符号。舆论的形成必须要借助象征符号,这与刻板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舆论不是个体意见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的筛选形成的公约数。李普曼在书中写道,“公意的形成是因为宣传者利用了共同的象征符号淡化了个人的观念,连接起人类共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公意,并且认为在传播中利用图像可以减少意见表达的误差,更好的传达传者的想法。”象征符号的作用就在于消除分歧,因为象征符号的内涵越少,其外延就越广。每个人只会重点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部分。理解了这一点,就对现在网络上的很多现象就能解释,比如最典型的地图炮河南人偷井盖,这种象征符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75467/42ca3b1b38795f6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