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会静坐

作者: 白玉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23:34 被阅读0次

    当下,学会静坐。

    提起静坐,有人也许会问:静坐,不是出家人才有的功课吗?还会问什么才是正确的静坐方法?

    受西方影响,我们常常会把“静坐“归为某类宗教性行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的人会知道:在古代,每位文人都会让生活保持一定程度的“内向性”。他们每天都会静坐、默想、内观,甚而每隔一段时间还会“闭关”。这种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的生活方式就像人累了需要睡觉一样,它是对生命规律的基本尊重和顺应。其实睡眠,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静坐。

    中国古人讲:每逢大事有静气。但这个品质对于今人来说似乎越发困难。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了黑暗之中。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以冷静,稳定应对,反而是以恐慌,焦躁处理,频繁的刷新闻、转消息、看娱乐视频、身心无法得到安宁。

    静坐的过程中,由于血管的净化、身心气的调和,全身的经络得以疏通,使“气的轨道”恢复正常运转,达到固精培元的效果,元气充盈则百邪不入。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味学习与强调西方的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却忘却了我们一直传承的这种“内向性”生活模式,也忘却了如何去静坐,如何去内观,如何去默想。甚而对静坐有一种误解。

    静坐,看见内在的宝藏

    茫茫的宇宙与时空里,其实一直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静坐中,收获了来自内在世界的宝藏。

    静坐能帮助人们将心灵由日常的大小琐事中解放了,让心灵恢复原来的和谐与完整,在这种状态之下也能带动身体其他部位达到综合或和谐。

    静坐是与生活和所有的一切合一的,在瞬间突然了解,这个世界上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真是具象。

    静坐是看清幻想的纷扰,了解那些看起来真实具象的一切,在本质上不过是虚幻,或说是一场空。

    若能时时刻刻如此感受生命,就是将静坐带进日常生活中,生活、言谈、行走、睡眠都在静坐之中。


    静坐,不过日常事

    静坐,是古人延续了许久的日常事。

    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都很重视静坐,儒家以端坐一词来称静坐。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古人就有早起端坐澄心的习惯,后来被儒家学子一直继承下去。

    静坐于古人,尤其是读书人而言,是日常里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看重通过静坐,能够生出的定力与智慧。苏轼说: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宋代的谢良佐向老师程颢请教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程颢便回答他:且静坐。

    现代人,提起静坐,多会避而远之,以迷信、宗教、没时间、闲人才会做的等等名头安插在静坐之上。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对静坐的误解。只有将误解解开,才会真正触碰到静坐的力量,认知到它的好处。


    静坐,须持续的简单

    静坐,其实很简单,它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却有着无法想象的神奇。

    无需师父,无需双盘,无需呼吸,无需念经念咒,你只需要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来,真正的,静静的坐下来,坐上一段时间。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念头如狂风般飞舞,越是刚开始学习静坐的人,越是如此。可是没关系,不用非要跟自己作对,非要让自己瞬间无念,让那念头飞舞,你只需要观照自己最自然的呼吸,关照着它,静静坐着,就好!

    当你越来越允许的时候,你会发现:念头自然减少,整个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会感觉到自己边界的消融,就像一滴水和大海重新融合,沉入到海底永恒的宁静中,只剩下呼吸在流动。

    它很简单,没有条条框框,但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做。如果能持续,便是了不起的成就。

    我很喜欢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篇:一间茅草屋里,学子们正专心致志的学习。但外面雨声渐大,教授拔高了声音还无法使学生们听清。于是,他干脆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字,和学生一起正襟危坐,细听雨声。并笑称这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静坐,是当下这个时段,应被寻回的一种“内向性”的生活方式。

    放下一切,包括一切的习气、贪、嗔、痴;放下一切目标、一切追求、一切算计,也放下一切静坐的方法。

    愿你无事时,静坐。遇事时,静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下,学会静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zj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