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网上看到《2亿中国人陷入科技困境!打不到车,挂不上号,也没有健康码…》,说的是智能手机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可是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吃了科技“闭门羹”。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记得那次去郑州,在郑州地铁站自动售票处,一名中年男子在自动售票机吐票口下面不停地用手来回抓摸,并大声吆喝:“咱没有票?”“咱没有票?”只见他头戴钢盔帽,衣服上满是灰尘,他一定是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有人提醒他找工作人员,不知服务台工作人员对他说什么,他又在服务台和自动售票机之间来回跑,每次跑到自动售票机处用手抓摸一下吐票口下面的兜盒。嘴里吆喝:“还是没有票?”最后工作人员来了,一看他手机就没有操作成功,怎么能取出票呢?
平时我儿子说我是科技肓,我还不服气,我觉得我还能跟上时代步伐。那次去西安我算领教了,由于疫情防控,下了高铁要扫二维码填写信息,才能出站,这对于我来说觉得不算难事,于是就开始扫二维码填写,可是在填写过程中,填着填着不知怎么就返回了,重扫码再填又是没提交就返回了,弄了好几次都提交不了,外面接站的亲戚等的着急,以为出了什么事,不停的打电话,这样更是着急弄不成了,最后找了工作人员才弄好,足足弄了30分钟,这次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科技肓了。
还有我母亲,单位给她的工资本换成银行卡,她接受不了,她说:“看不见每月发多少工资,不知道还剩多少钱?”,她依然用原来的存折本。去医院看病,挂号、交钱等都是自主操作,有时需要提前“手机预约”,母亲就更适应不了,母亲哪里不舒服尽可选择社区诊所,不去市中心医院。除非有我们兄妹陪着她才去市中心医院看病。有时候那些让我都有些晕头转向的预约、挂号取号、排队、打病历,缴费、做检查、拿药等等,更别说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了。老年人眼神不好,手指也不麻溜,更搞不清该咋整的新式电子玩意。
因此,社会进步是好事,但也要多为老年人着想,比如留一些线下挂号的通道,留一些使用现金的服务窗口等等,为老年人保留一些生活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