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 杨桥 | 来源:发表于2019-06-07 09:19 被阅读0次

    华灯初上,这座城市却依旧像那跑在铁轨上的动力火车尘烟滚滚,汽笛轰鸣。对于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这个时辰只是繁忙的一天中的中场休息,抑或是新的一天刚刚开始。而此刻的我却已卸甲归来。透过窗外的防盗网看着万家灯火,听着细雨潺潺。

    这场雨从中午开始断断续续一直下到现在。吃过晚饭之后靠在沙发上无所事事,本想刷会儿视频,看个节目以缓解一天的疲劳。没成想却被窗外的雨声所吸引。

    春雨细如尘,听着外面的雨声淅淅索索地打在杂物上,不禁对古人对自然形态的总结深感佩服。春雨历来如此,它不像夏天的雨那样来时携漫天乌云滚滚而来,落地时又噼里啪啦电闪雷鸣。它来时只是天色微青,凉风习习,接着蒙蒙细雨顺势而下。正如杜甫那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听着窗外丝丝细雨时而急促时而缓慢,但无论是由快转慢或是由慢转快雨声都是那么的轻快舒缓。偶尔有聚结的水珠滴落声与之相呼应所形成的节律浑然天籁。其间美妙纵使音律高手也难仿一二。

    雨声太过轻灵,以至于本就有点疲倦的我渐渐双眼合拢,似睡非睡,神思跟随着细雨那轻盈的步伐在空中漫步,望着雨中万物泠然和风,翩翩起舞。

    忽然“当”的一声被隔壁大妈敲麻将的声音给拉了回来,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一看时间才发现不过是须臾间的神游。想想下班回来时还因被雨弄湿了衣鞋而感到忿忿不平,现在却又听着雨声享受其中,感觉人的情绪太容易被外物所调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雨一旦遇到了诗人便被赋予了喜怒哀乐,侠骨豪情。其实雨不过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又哪里懂得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离愁哀怨。

    童年是那么的天真浪漫,就像一支迎风初放的白莲。所见所闻,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雨还没停,街道上的雨水还在细细流淌,就已经打着伞,光着脚去淌水。在池塘边,捡一颗石子‘打一个瓢泼’,看着石子漂移而去,在水面上跳跃几下,那也是一阵欢乐。听着四处蛙鸣,也像有人在唱歌。夏雨初至,来不及躲避,在雨中奔跑欢呼,纵使浑身被淋得湿透也依旧能在屋檐下绽放出可爱的笑容,并好像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伸出手臂去迎接那些天外来客。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场欢闹!

    渐渐地,雨变得不那么可爱了,还总是事与愿违。农田需要它是,它迟迟不至;旅途中它又如影随形!忧愁中,它总来“烘托气氛”;闷热时,它总是说来不来。人们甚至将它看做磨难的象征,“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总之,雨变成了生活中的梦魇。就像我下班回来时,即使带着伞也依旧因为被雨水弄的浑身潮湿,从而抱怨这雨水来的多么不是时候。

    雨,还是那场雨,它没有变。它依旧不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变的是我们。我们远离了那个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欢乐时光,又没有到达那个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山顶。其实,给我们带来困扰的又岂止是一场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尔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喜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想必大家都读过,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一次出游所作,而此时也正值其人生逆旅的艰难时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对当时所见景象的描写,但又何尝不是其内心的一次独白。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苏轼早已坦然相对。对自然中的风雨则更以童心待之。让同行皆狼狈的这场雨,在苏轼眼中只不过是烟雨山林、山头夕照的一番别样风景。这可能就是苏轼在经历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后所达到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界。这种境界跟童年时刻是多么的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如今能触动我们情思的事物太多,太多。这也倒让我们变得异常喜怒无常。想想当时那个能在风雨中依然欢呼不已的我们,总让人会心一笑。但过去了的终究是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那就一路向前。前行中也努力做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那时我们也自然会看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那时,我们站在高处泠风和雨回望那个在风雨中欢呼雀跃的童年......

    文章转自于微信公众号“瀛洲说海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cm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