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可以说是清朝最大的一个宦官,他的一生因为和慈禧连在一起,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他一生善于钻营,知道自己想要发达就一定要得到慈禧的欢心,所以细枝末节上他十分小心,尽量让慈禧对自己满意,下面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可以看出李莲英的心思是多么敏感。
有一次,李莲英随西太后出宫前往恭亲王府,路上恰好路过李莲英在宫外的宅邱。心细如发的李莲英突然发现慈禧太后盯着他家的门楣看了好几眼,而且还好像皱了皱眉。
“这是怎么回事?”李连英在心里暗想,“难道是因为这个?”
“这个”是什么?
李莲英说的是他的府邸门楣上的四个字:“总管李寓”。
根据皇清祖训,“府”、“那”、“宅”、“寓”四个字有不同的适用对象。
凡亲王的居所只能称府,如庆王府、恭王府、醇王府。凡军机大臣、首辅、大学士等高官的居所则称“邸”,不能称“府”。一般的文武百官的住所则称“宅”或“寓”,但内臣却绝不可在其住所门楣上明目张胆地用上述四个字中的任何一个,即使他们有品级,被皇上或太后赏穿过黄马褂、戴过红顶子也不行,这一点好比宫中女眷,倘若不是从大清门(皇宫正门)抬进来的,即使是贵为皇贵妃,贵为皇太后也终身只能走旁门,是祖宗的成法,任何人都无权改变。
末代皇弟溥杰曾经专门在一篇文章里讨论过“嫡”和“庶”的区别。他说“嫡和庶的简单定义,就是明媒正娶被花轿抬来的是“嫡',由婢作妻,或未经媒的作证,未坐花轿进门的都是“庶’。不但妇女当事者本身,在嫡庶的身份区别下,固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就连她的子女,也由母亲的身份高下,被烙上“嫡出’或‘庶出’的火印。”倘若将“嫡”与“庶”的观念推而广之,以之形容当时舆论界对于外官和内官(宦官)的区别,倒也不失为是一种恰当的比喻。
慈禧太后多看了几眼李莲英住处门楣上的“总管李寓”四个字,大概也是与祖训的传统观念在头脑里作怪有关系——至少李莲英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虽然慈禧并没有明说什么,但那意味深长的几眼可能比明说什么还可怕。到了恭亲王府之后,李莲英突然一反常态,跪下叩了一个头,向西太后请几个时辰的假。慈禧太后问也没问就答应了。几个时辰以后,李莲英气喘吁吁地赶了回来,进了门,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莲英啊,”慈禧太后见后诧异地问:“你怎么了?”
“回太后,奴才该死!”
“到底怎么了?”
“奴才一向在宫里侍候老佛爷,对于家中的事甚少过问。手下人混账。在奴才住处门楣上妄贴“总管李寓“四个字,奴才也是刚才随老佛爷出官才发现的,所以,刚才请了几个时辰的假,赶回家中处理此事。”
“怎么个处理法啊?”慈禧饶有兴趣地问。
“回老佛爷,奴才已经把那个混蛋东西抽了一顿鞭子,打完了之后,还想把他们交到内务府去治罪,以惩戒后来者!”
听李莲英说得情真意切,慈禧太后脸上才开始“多云转晴”,她故作宽怀大度地说:“算了,算了!这不过是他们一时糊涂,你既然已经抽过他们一顿鞭子,教训他们也就行了,何必再把他们交到内务府去呢?”这件事情过后,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又增加了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