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像520,521这样谐音“我爱你”的日子,成了表达爱的日子。当然,这个爱,不仅仅是对于伴侣的爱,也有对于父母的爱,对于朋友的爱。我想,用一个谐音来提醒我们表达爱,这应该是日子所带来的仪式感的意义。
正因为有了公众号,我幸运地留下了18年的5月21日(文章:521,我们来谈谈爱)和19年的5月21日(文章:感知当下)的记录,而且在文章中我也都谈到了“爱”。所以,索性也在今天再次来谈谈爱,留下一篇文章,待之后自己慢慢回味。
今年的我,对爱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而这一切要从遇见陈先生和遇见阿德勒心理学说起了。
在去年的2月,在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焦虑时光”之后,我重新找回了初心,并下定决心考东京大学的教育学修士。就在那时,通过校友的介绍,遇见了在东京大学读博的陈先生。
一开始接触没觉得有什么,没有一见钟情,更没有“电闪雷鸣”的心动的感觉。就是觉得这人很靠谱,还会带我逛逛校园适应环境,没事儿还会一起吃吃食堂,然后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沉下心来做研究”的建议。
当时的陈先生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典型“工科男”和“程序员”的结合体。虽然不善言辞,但行动力超强,而且对于历史文学也很有了解。往往我这边刚刚提出个“天花乱坠”的新想法,他那边就已经开始想着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行动了。
渐渐地,我们一起吃食堂、泡自习室,他晚上顺路送我回家的“革命友谊”随着相处的时间逐渐升华,然后,就顺其自然地在一起了。当然,在一起之后,相处模式跟之前的“革命友谊”时期也没啥不同,依旧是食堂,自习室,送我回家,最多再加上个周末去个博物馆、美术馆看展的约会。(这时候陈先生历史文学素养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各种历史背景讲解,让我这个文科生自愧不如啊)
身边有好朋友知道我们的相处模式后,都说“这也太平淡了吧”。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一个让我安心的人,一份让我可以做自己的感情。
后来,在去年7月,我很喜欢的真真姐邀请我上了一个为期6周的“鼓励小组”课程,这次课程让我打开了另一扇认识自我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原来还有一个叫做“个体心理学”的理论,还有一个叫做阿德勒的心理学家,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很多可以解决我当下困境的理论和方法。鼓励小组的课程,让我找到了一份接纳自己的勇气,然后,我便开始阅读有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相关书籍,然后就遇到了一个日本哲学家写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
再之后,随着对于自我的认识一天天深入,我变得更加勇敢了,我开始了为期365天的日更,过上了每日分享自己所想所感的透明生活,我也开始在朋友圈,文章里提到陈先生,这种“秀恩爱”也让我开始变得更加真实和真诚。
对于爱和亲密关系,我也慢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爱是两个人的课题。通过爱,通过无条件的信赖,我们可以得到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通过对方的回应,而是仅仅出自于自我意志,不管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只是去爱,投身爱中。
在爱中,没有“我”,没有“你”,只有“我们”。
在《幸福的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对爱有了新的认识:
请你记住,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
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
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值得。”
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于父母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现在的我,就是这样,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事,为了在最终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的说一句“与你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值得”,而去无条件地去付出,无条件地去爱。
我爱你,也爱与你在一起的自己。无论亲情,爱情和友情。
https://mp.weixin.qq.com/s/7jPeZhnlG6gC-UMT9JLou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