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已经读了一年半了,但是依旧有五分之二没有读完。时隔一年半,才能静下心来一点点读出每句话的滋味来,而这有功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完成。
读经课是老师课余发起的读书会,时至今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上周二,校里为作宣传片,来到文学院,文学院主任专门来到我们的读经课,拍摄读书研习的场景,这是对老师十年来读经课的认可,也是文学院对老师的敬意。
读经课给我带来了什么?我也会在心底问自己。老师说,毕业的学生最难忘的就是每周的读经课,而这一传统也带到了课堂中,或中学,或大学,一批批的学生就像星火相传一样,带着这份研读的精神,传给自己的学生,将经典传递下去。
01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如今图书浩如烟海,但是经典书籍是历经大浪淘沙所存留下来的,尽管不多,但是时隔千年,很晦涩难读。
读书从来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尤其经典是需要反复咀嚼的,才能化为己有,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很不错了。
《庄子》尤其难读,不仅是语言瑰丽晦涩,还有庄子那种天马行空的逻辑思维,让人很难琢磨得透彻。
可是第一步,仍旧需要理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老师让我们对照的版本越多越好,于是我们找到郭庆藩的《庄子集解》、曹础基的《庄子浅注》、陈鼓应的《庄子今释今译》等等,每段文字对照不同的版本去阅读,总会发现注家对于一个词会有不同的解释,一句话会有不同的版本,在这种分歧处,来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批判和思辨的过程。
你会说这样读太慢了。是的,我们常听“欲速则不达”,对于经典尤其如此,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读得多快,读得多少,在于自己能理解和吸收多少,品味和思考多少。慢慢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了解。
培养慢速阅读的习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情,才能遇见美好的风景。
02具有研究问题的意识
通过对照不同的版本,会发现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去查阅《汉语词典》,或者来了解《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什么,以及引申意是什么,来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会发现我们不再迷信有名的注家学者,因为他们在书中的注释与解释,有很多纰漏,或者不准确的地方,这一点需要自信。
03存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如何发现问题,就是需要拥有一种批判怀疑的精神,不迷信任何一家说法。通过细读,研读,上下文阅读,会对一个词和句子的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在阅读的同时,带着挑剔和怀疑的眼光去阅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就需要主动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去阅读。
04提高讲课评课的能力
提高讲课和评课的能力,正是我们输入后,有所输出的能力。讲课可以促进对文本的挖掘和思考,评课是一种学习,同时也需要思考之后做出判断,二者缺一不可。
每次读经课,都由一位学生站在前边拿着讲义讲解,学生对着讲义学习。
什么是一堂好的课程?
第一,好的课程要夺人眼目,但不是哗众取宠,是知识带来的碰撞。一堂好课,就是要带来密集的知识点,这是从文本延伸的知识,开拓大家的视野。
第二,好的课程要提出问题和观点,能够引人深思。这并不是干巴巴提出问题,就结束了,而是在观点分歧处,或是在有自己的思考处,提出问题,让大家解答,再回应自己的观点,这样才和学生产生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第三,语言简洁,没有多余口头禅,普通话标准,皆用教学用语,流畅自然,从容平缓。仪表端庄大方,不可穿着随意,或着休闲装,穿拖鞋短裤更是不可取。这些细节尤其注意。
这是对讲者的要求。对于听着来说,会听也很重要。
能够评课至少说明,是能够站在高于讲者的位置,才能提出中肯的意见。这需要听者能够有比讲者更充足的准备,或者更深的资历,所以能够提出讲者的不足和建议,这对讲者临场表达有很高的要求。
老师希望通过这个读经课,不是把水平发挥出来,而是将水平提高上去。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现在我觉得终于能够有点提高和游刃有余。
读经课的最终目的还是多读,坚持读,多思考,多讲,多交流。我们已经习惯去写,而表达正是我们欠缺的一环。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我觉得受益终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会了我们读书的方法和思考的习惯,由此转移到其他领域,也是同样奏效的。那就是慢下来,反复咀嚼经典,再讲出去,与他人交流沟通,最后内化成自己的精神食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