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个留下浓墨重彩的人。 尼采于1844年10月生于德国,他的家乡是德国东部一个叫勒肯的偏僻小村庄。尼采在年轻时患上多种疾病,包括眼病、胃病以及神经衰弱。以至于他在35岁时叹息说,但丁在这个年纪时写出《神曲》,而自己却已经面临死神。因此,有一段时间,他一心想着结婚,希望有人能结束他的单身生活,并在饮食起居上照顾他。
他最要好的朋友梅森葆夫人热情地给他物色女朋友。可是尼采最终还是放弃了成家的想法,因为他认定,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只有通过摆脱或者放弃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世俗的束缚,比如职业、家庭、国家、信仰等等,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因此,尼采于1879年5月毅然辞去了巴塞尔大学教授的职务,之后开始在欧洲的一些城市和乡村漂泊。他孑然一身,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或许,整个世间都没有谁比尼采更深地感受到孤独的滋味了。他甚至一连几个月都遇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他常常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农舍里,吃一点十分简单的食物充饥。
对于思想家尼采来说,孤独并非完全是坏事。尼采最丰产的时期,正是他孑然一身、漂流异国的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和主要哲学理论,包括《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旷世奇书,都是在这10年里完成的。 不可否认,尼采是孤独的
但长久的孤独也使尼采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887年9月,他的朋友到漂泊地去看望他,阔别了14年之后,朋友几乎认不得他了,因为这段独居的生活使尼采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他再也没有了从前的优雅高傲的举止、矫健的步伐,他言语木讷、行动缓慢,语态明显变得迟钝,总是停顿,走路时身体也总是朝一边倾斜。而且,尼采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一再地说着自己有不祥的预感。临分别时,尼采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眼中满含泪水。
他在极度的孤寂中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我想寻找一个人,我在期待一个人,但是我找到的始终只有我自己,这已经让我厌倦了。如果我不被任何人所爱,那我还如何能爱我的生命?我非常孤单,不可思议地孤单……”长期以来没有一丝社会接触,没有一丁点儿人际接触。在那样煎熬的时刻,寂寞的他恨不得想要拥抱任何一个能见到的人。
为了改变这种孤独,尼采有一段时期还加入喝酒、唱歌、打斗的团体。但不久,他又厌倦了这种纵情的生活,于是又重返往日的孤独。一年后,尼采证实了自己的预感,他患了精神病。那是在1888年末,数日之内,他给朋友们发出了数封奇怪的信件,说自己是上帝、是酒神和钉在十字架上的人。1889年1月初,尼采旅居在意大利,某一天他走出住所,见到马路上一个马车夫正在残酷地虐待牲口,他冲上前又哭又喊,疯狂地抱住马脖子,结果却摔倒在地。他完全疯了。
尼采是孤独的象征。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但是他的一生缺少被理解、被爱。孤独最终使他发疯,他最终通过疯狂摆脱了孤独。此后,尼采没有再清醒过,于1900年8月25日与世长辞。 对尼采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这不是教人沉迷于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于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网友评论